中西药物结合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36例体会
2009-06-20杨俊儒徐向明
杨俊儒 徐向明
关键词 中西医 治疗 胆囊术后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19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6例患者,男13例,女23例;年龄23~69岁,平均46岁。其中36例均有术后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胀痛不适,且多数伴有右肩背部酸痛不适感,17例经外院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功能紊乱,胆管内压力改变,Oddis括约肌痉挛引起胆总管扩张。5例合并有慢性胰腺炎,2例术后长时间上腹部胀痛不适,突发腹部绞痛,渐有发热、黄疸、B 超提示胆总管有结石存在,6例患者上腹部胀痛伴有反酸嗳气现象,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6例经临床检查未发现有阳性病变存在。36例患者除2例因胆总管结石经手术治疗而愈,1例行Oddis括约肌切开成型术,其余患者均通过中医结合治疗而愈。
治疗方法:①36例患者全部住院治疗。②手术治疗: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例乳头功能紊乱患者经做了Oddi's括约肌切开成型术。③中西医结合治疗,其余34患者均通过中医结合治疗。我们采用的中西药物结合治疗方法包括:全部患者在急性起均通过调节饮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根据病情分别应用了抗生素、解痉止痛剂、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等,5例合并胰腺炎患者我们还应用了生长抑素(善得定0.1mg肌肉注射,1日3次,连用1周)、胃肠减压;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同时34例患者均服用胆囊术后调理汤加减。其基本方是柴胡、黄芩、白芍、元胡、金钱草、焦川楝子、半夏、枳壳、生甘草,湿热重者加蒲公英、黄连、双花、连翘之类清热利湿,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理攻下,纳呆者加陈皮、山楂肉、炒谷芽、炒麦芽,腹胀、腹痛者加木香、香附,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防风等。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药以清胰汤(柴胡、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等)为主。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
大多数患者2~4周而愈,3例患者急性期应用西药治疗1周后服中药2个月后症状消失而愈。
结 果
36例患者通过中西药物结合治疗全部治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讨 论
胆囊术后综合征的发生除有结石残留,胆囊管过长等原因外,主要的是乳头炎及Oddis 括约肌功能紊乱而引起,可能与胆切除后胆系功能失调或胆盐代谢异常有关。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的治疗尚无理想的办法,西药治疗以饮食调节,抗生素控制感染,补液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治疗为主,其短时间内可以使患者症状减轻、缓解,但容易反复,临床远其疗效不好。单用中药治疗服药麻烦,疗程长,患者不易接受。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对提高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认为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胆囊切除后引起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肝气郁结,肝胆湿热”等病因仍未取除,加之手术又使患者少阳受损,疏泄失调,从而导致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治宜和解少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清热利湿、和胃降逆、消食为主。胆囊术后调理汤治疗胆囊切除后综合征,其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半夏、内金和胃降逆、消食;金钱草等清热利湿;白芍、焦川楝子、枳壳柔肝敛阴行气;元胡活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奏其疗效。中医认为便通、热清、气行、血运,其各证自除。
中西药物结合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抗生素控制胆道感染,中药利胆消石,促进胆汁生成与分泌,松弛胆道平滑肌及奥狄氏括约肌,抑制胆道细菌、减少胆固醇合成与分泌,达到补充胆汁缺乏、消除胆汁瘀积、解除阻道痉挛及疼痛、消除胆道炎征、溶解胆固醇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