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在萧条中“绽放”
2009-06-19周舟
周 舟
即便世界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百老汇依然在经济及精神上为纽约,乃至美国带来支持和温暖。美国文化产业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
2009年的纽约,华尔街阴霾依然,第五大道也少了几分浮华,整个纽约城只有百老汇大街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让人解愁忘忧。
3月19日,《纽约时报》一条醒目的标题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百老汇在衰退中绽放》。文章援引美国著名影评人Frank Scheck的激情呼喊:“如果这就是经济危机对演艺界的影响,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业内人士知道,Frank的言语听似狂妄,却也底气十足,因为今年春季档期百老汇演出门票的销售情况非但没有受影响,甚至比前几年还要好;不仅有更多的新戏上演,一些经典剧目也相继归来,例如重新上演的经典老剧《西线故事》,预演时的票房每周就超过了百万美金!与好莱坞一起共同作为美国文化产业标志的百老汇,绝不仅仅是纽约市地图上的剧院一条街,而是代表当代美国剧院表演艺术的一条完全产业链,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王国。其产业结构包括:剧院(负责剧院的建设与改造);艺术团体(负责节目的制作与演出);直接服务机构(百老汇热线、票务中心、百老汇基金及各种中介经纪组织);间接服务机构(影视报刊、广告公司、商店、酒店乃至警察)。
作为目前世界剧院表演艺术最集中也最成功的范例,百老汇是纽约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成为纽约乃至全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即便世界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百老汇依然在经济及精神上为纽约和美国带来支持和温暖。
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GDP总量的18%到25%,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刺激了国内消费,还是美国出口的主要支柱产业。从1996年起,其文化产品(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图书杂志和计算机软件)的出口首次超过汽车、农业、航空和军火等传统行业,位居所有出口产品之首。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美国文化产业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愈挫愈勇。以百老汇和好莱坞为代表的演艺、影视业往往成为经济衰退期的经济增长点,它们也成为美国人民精神与梦想的救助站与孵化器,那只家喻户晓的老鼠米奇,那位人见人爱的童星秀兰·邓波儿,就是经济大萧条时“上帝赐予美国的宝贝”。
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政府既当推手也要监管。美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保护、扶持与管理的总原则可概括为三:第一,通过法律加强对文化产业的保护。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版权法》、《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电子盗版禁止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这种投入面向所有符合规范的机构与团体,鼓励多元投资机制和多利,经营方式,鼓励非文化企业和境外资金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完善合法的融资体制,使投资主体多样化:在美国,所有符合政策导向的文化产业机构,都能够获得政府给予的投资,同时还可以争取到来自各大公司、财团、基金会和个人捐助的资金,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
第三,高水平的引导和管理。联邦政府机构中保护文化产业,特别是版权产业的机构很健全,除了一些直属政府部门的工作小组,国会图书馆、美国贸易代表署、海关、商务部等联盟政府机构中,都设有负责文化产业保护的专门办公室或专项职能,以加强对版权的监督和保护。
文化产业的核心软件是人的大脑,是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只有文化产业可以在不消耗或很少消耗物质资源或能源的条件下,实现大规模的经济产出,拉动经济增长,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影响作出独特贡献。当下,通过及时而冶当的政策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并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甚至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聪明实力”,已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