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09-06-19
头上三尺有网民
网络给官员带来的是什么,民声民意还是潜含的风险?官员又应该如何面对网络?网络空间里,又一幅官员众生相已然形成,网络已成为今日官员必修的一门新课程。
一项发明或者技术的产生对社会究竟有多大意义,在初始时很难估计出,比如网络,最初仅是方便信息交流的手段,但发展至今,已有从一种单纯技术手段向社会力量转变的征兆:参与社会构建、推动社会前进。在推进中国民主社会建设进程中,网络体现的力量前所未有,对于政府官员来讲,这是一种崭新的监督力量,坦然应对还是视之为敌,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到各地政府官员,用自己的行动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对寄希望通过网络来推动民主社会发展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莫大的喜讯。然而,网络只是镜子,它本身的作用是表达,而不是解决,中国民主社会的建设,最终还需要从建立制度人手,
北京张晋
贵刊在“特别报道”中推出的《农民工创业窘境》令人深有感触:从缺乏创业指导到政府承诺的资金难以落实;从缺乏创业信心到寻求创业项目的切入;从出台惠农政策到把握创业规模。
2008年底始,我国的农民工经济就进一步与“创业经济”挂钩。这是现实也是社会的期望。但从“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跨越,不仅是关系农民工创业的课题,还是一个能将其置身于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升级、优化的大范围中去考量的着力点。个人认为,除了文章中所说到的解决措施之外。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笔者曾在黑龙江就大豆期货在农村实地采访一个多星期,亲身感受到信息的接触及开放给农民朋友带来的欣喜及视野的开阔。对于他们来说,通过互联网与世界领先的科技和外部市场接轨,能够获取更多的产业供求信息,有效稀释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发展的小农意识。
在最近的一个多月中,对于中国经济用到最多的词就是“乍暖还寒”,而农民工的创业浪潮在乍暖还寒经济时节里喜忧参半,发展如何,人的美好心愿总不会变。诚如温家宝总理在“两会”闭幕后会见中外记者时所提到的“心暖则经济暖”,“全体中国人都要用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一样,有信心才有力量。
浙江娄晶
以前,看过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故宫》和另外一部纪录片《台北故宫》,对两岸故宫的历史渊源有所了解。但是对“一宫两院”多年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互相隔膜,感到很遗憾。故宫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今年2月和3月,两岸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实现互访,两岸交流取得了实质性、历史性的突破。适逢此时,读到《当故宫再次遇到故宫》,有着一种强烈的共鸣,并对未来充满憧憬。
看了第4期《中医“病”了?》的报道,对中医的遭遇再三感叹。中医在几千年里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对很多现代医学所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中医却具有十分良好的疗效,也充分证明了其价值与意义。在新医改出台之际,如何发挥中医的“便、简、廉”的优势,不仅要实现中医的“现代化”,更要让中医能够“化现代”,促进传统中医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我想,这里面还有大文章可以做。
我很喜欢《中国报道》推出的往事栏目,它蕴涵了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第4期《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一文,向读者展现了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中共“地下党”的战斗足迹。陈巳生一辈子作为“地下党”。直到去世,他的身份之谜都未被揭开,世人也以为他只是民族资本家。在后来漫长的岁月里,他的家人才逐渐了解他的信仰和奋斗。在这篇文章里,我看到了一位民族资本家如何转变为具有爱国抗日激情和进步思想的人士。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也成为一名“地下党”。在两代人的人生履历中,革命和进步的种子萌芽、壮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而作者也感叹道,随着老人们一拨一拨地逝去,这些沉埋在历史中的故事,可能会有不少被时间所遗忘。
因此,媒体不光要追新,也要逐旧,特别是在建国六十周年的时机,追述一些亲历历史的人物的故事,既是对过去的梳理。也是对现时的观照。
甘肃蒋丽丽
现在的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甚至手机,在第一时间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大事小事。然而我还是一直保留了看报纸和杂志的习惯。看报纸让我感受到自己和这座城市的紧密关系,提醒自己慢下脚步享受每天的阅读时间。读杂志更是如此,可以让我抛却慌张与追赶,平心静气地读读某段历史,或者经济事件中蕴含的道理。《中国报道》无疑是一个最适合讲述中国故事的杂志,期待它能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深度故事和独家话题。
苏州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