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中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

2009-06-19彭金玉

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14期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彭金玉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中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40例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原因及护理预防措施。结果:发现低血糖症状后立即测血糖;意识清楚者进食甜食或糖水;意识不清者,予50%的葡萄糖静脉注射,或继续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维持血糖5~8 mmol/L。所有患者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完全恢复,未留后遗症。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与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有关;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严密观察、及时评估、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措施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5(b)-155-02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重视,意识到血糖的增高与全身多器官的损害,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效控制糖尿病引起广泛重视,但治疗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不仅可加重糖尿病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心、脑血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甚至造成死亡[1]。为预防老年低血糖症的发生,本文回顾性分析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原因及护理预防。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诊治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静脉葡萄糖浓度低于2.8 mmol/L)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60~86岁,平均(69.4±9.4)岁;病程5~32年,平均(9.4±3.4)年。合并高血压病28例、冠心病13例、COPD 8例;单用胰岛素治疗15例,单用磺脲类6例,单用双胍类4例,单用中药合成降糖药5例,联合用药者10例。血糖值0.8~2.8 mmol/L,平均(2.1±0.4) mmol/L。

1.2 临床表现

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症状15例:紧张、心悸、出汗、软弱无力、苍白等;神经低血糖症状10例: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思维混乱、行为异常、头痛、意识不清、昏迷;饥饿感8例;7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存在诱因者34例,其中未按时进食15例、呼吸道感染7例、腹泻5例、误服过量降糖药5例、运动过度2例;原因不明6例。

2 治疗及结果

一旦发现低血糖症状,立即测血糖;意识清楚者,进食甜食或糖水;意识不清,则立即给予50%的葡萄糖静脉注射,或继续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维持血糖5~8 mmol/L。所有患者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完全恢复,未留后遗症。

3 讨论

3.1 发生低血糖的原因

大量循证医学资料证实,严格控制血糖可以减少高糖毒性对人体损害,并延缓视网膜等微血管并发症,取得糖尿病Ⅲ级预防的效果[2],然而老年人在血糖控制理想的情况下,难免出现低血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生理因素。老年患者各种器官功能衰退,降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解及排泄作用下降,从而在体内蓄积发生低血糖;同时,老年人抵抗低血糖反应的升血糖激素分泌减弱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血糖而易发生低血糖。②药物因素。使用中、长效降糖药是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老年人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引起的低血糖发生率可达20%[3],磺脲类药物引起的反应慢、持久、不典型,也最危险,本组服用磺脲类达33例,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磺脲类药物是低血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消渴丸(主要成分为优降糖),患者对其成分不熟悉,误认为消渴丸是纯中药制剂,使用剂量过大或随意加大药物剂量。在治疗其他伴随病时,药物配伍不合理,因药物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降糖效果造成低血糖,已知磺胺药、H2-受体拮抗药、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可增强降糖药物的作用[4]。③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性较差。在治疗中出现饮食不当、用药后未按时就餐,应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病情减轻后不监测血糖;用药的随意性较大,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或“经验”用药,擅自增加降糖药物种类或剂量。

3.2 低血糖的治疗及护理

发生低血糖时,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静注;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于休克、昏迷患者加用氢化可的松,在低血糖纠正后的短时间内,应将血糖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但关键还是预防,针对低血糖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①严密观察、及时评估。对首次应用胰岛素、更换降糖药物、增加剂量时应加强巡视,密切注意有无心悸、出汗、头昏、震颤及无力等低血糖表现;对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要严格按时复查血糖,特别应重视夜间血糖变化[5];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适当放宽对血糖的限制,一般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血糖<11.1 mmol/L,HbA1c不超过正常上限的1%为宜[6]。②用药指导。护士应向患者介绍药物的种类、剂量、作用高峰时间,如磺脲类药物最佳服用时间为饭前30 min,双胍类药物应饭时或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反应,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应选择单一品种或预混胰岛素,最好使用胰岛素笔;老年患者使用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时应特别谨慎,尽量避免应用优降糖或者包含优降糖的降糖药物(如消渴丸),预防低血糖的发生;防止降糖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嘱患者在服用治疗其他疾病药物时,先行咨询临床医生。③饮食指导。指导患者用DM治疗饮食,使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饮食治疗的要求。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按时进餐,后半夜及早晨容易发生低血糖者晚间要适当加餐,以适当的主食或含蛋白质高的食物为主,如干饭、鸡蛋、豆腐干等,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进餐时,相应调整降糖药物使用的时间,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合理摄入糖分。④运动指导。老年DM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较差,运动应量力而行,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气功、太极拳等,根据体质的增强逐渐增加运动量及时间,一般以在运动后5 min内心率恢复正常为准[7],按医生给的运动处方进行量化运动,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1 h左右,运动量以30 min为宜,不空腹运动,必要时临时要加餐;在锻炼前注射胰岛素最好在腹部等肌肉运动少的部位,防止胰岛素快速吸收以免发生低血糖;保持每天日常活动量及运动量相对固定。⑤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和控制饮食带来很多烦恼,病情发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使患者产生忧虑,又因内分泌紊乱易于烦躁、情绪波动等引起应激素的分泌,引起血糖波动。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耐心听取患者提出的问题,帮助患者解除各种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树立与糖尿病长期斗争信心。⑥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表现、危害及处理方法,指导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及时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病情稳定者每个月1次,不稳定者每周1次,使用胰岛素者要每2~4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1次;通过与患者家访、面谈、通信、电话等方式定期随访,保持经常联系,强化健康教育内容,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建议患者最好不要单独外出,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尿病保健卡、糖果或饼干等食品;保健卡上标明姓名、疾病诊断、病情介绍、就诊医院及联系人电话号码等,以便发生低血糖时救护人员可以根据卡片上的信息给予恰当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春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病因素及其防治[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4(5):560.

[2]赵志刚.糖尿病防治若干研究进展[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3):157.

[3]刘志梅.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症[J].老年实用医学,2003,17(2):102-104.

[4]余江平,周捷,贺德辉.几类对血糖调节有影响的药物[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1):51-53.

[5]宁毅军,柴若楠,王丽娜.34例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的预防与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7):1687.

[6]周莉,陈伟.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l1(4):440.

[7]胡绍文.实用糖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45.

(收稿日期:2008-12-30)

猜你喜欢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高频超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护理延伸服务对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