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逻辑解读

2009-06-19严龙成

地理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事例人类环境

严龙成

一、本章节知识逻辑顺序梳理

本章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把人作为环境中的一部分来考虑,无论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还是消费活动,都必然与环境发生联系。

一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都在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样的人类活动行为只能发生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阶段,也许是一种理想状态),无论是人的生产活动还是消费活动(即无论是人从环境中取得物质和能量,还是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环境都能够承受。这样便产生一种结果就是人类与环境相安无事,这个时期的人类人口很少,从环境中索取的物质能量不多,环境提供物质能量的能力也不高,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低下,破坏能力不大。此时的环境问题更多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产生的,如雷击引起的森林大火、暴雨带来的地质灾害等。这样的状况教材没有作安排和预设,但是从逻辑发展来看这样的阶段是可能存在的,或者我们就作为一种理想状况来讨论,以便引出后边的环境问题。

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能力增强,人口增多,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于是便会产生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超越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即人类的生产活动从环境中取得的物质和能量超越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限度,或是人类的消费活动超越了环境所能承受的净化能力,这样必然产生人类与环境的对立,引发环境问题。应该说人类与环境的对立是有时间推移的,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这样用逻辑的方式讲解教材,学生也便于接受。在这一阶段中,从逻辑的顺序和推理上又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对立结果和表现形式。第一种就是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取得的物质和能量超越了环境提供物质能量的限度。推究原因,无非是由于人口的无限制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类的认识水平等原因。产生的后果就是人类在环境条件受限(或是环境本身的供应能力不高)的前提下,过多地从环境中攫取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和能量,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破坏环境,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表现在森林的砍伐导致环境调节能力减弱;过度耕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自然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第二种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的物质和能量也增多,排放的废弃物也增加,人类的消费活动产生的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能承受的自然净化能力,带来的环境问题——环境的过度污染。如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导致的水污染和固体物资的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的水体污染等。

二、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探究

1.环境问题的分布

我们可以从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与学生一起来分析环境问题的不同分布。这里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地方说起,让学生自己说他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城市的环境问题和农村的环境问题对比让学生分析,这样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然后将问题引申到不同的国家之间,即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环境问题的表现差异,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知识的延伸就自然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可以相互影响,进一步导致全球环境问题,还可以分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表现。

2.环境问题的原因探析

尽管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但是现在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在环境中的活动。分析人类的发展就是弄清楚环境问题的根本方法。因此,分析人口本身的增长、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带来的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以及人类对环境的漫长认识过程,人口素质的高低差别,人类的国际协作能力的低下等,这些活动都需要环境提供超过它供应能力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净化超过环境净化能力的废弃物,教材中很多知识没有提到,但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事例不会陌生,这样的环境事件很多,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列举,让学生将环境问题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样既能拓展教材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自由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这样的安排,逻辑性比较强,不是知识的一味讲解,而是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

3.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是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前面分析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从人类的发展过程分析的,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有的阶段。但是人类与环境的对立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在环境问题出现以后要采取解决措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教材的安排就是和谐发展(即可持续发展),安排在第三节和第四节。教材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问题产生后的解决措施来安排的。人类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产生这样几个问题:①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历程;②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事例;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事例;④学生身边的可持续发展事例等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学生能够感知,因为很多事例就在他们的身边,学生比较熟悉,同时还能拓展教材知识,了解国外的可持续发展。这样调整教材顺序很自然,也是把简单的知识放在前面,便于学生把握。

因此这样的措施最后是让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但是和人类发展中的与环境的和谐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与环境和谐的阶段是人类数量少,对环境承载能力的破坏影响小带来的和谐。而人类先破坏后治理带来的和谐是人类受到环境惩罚以后的再认识和环境意识的提高,是人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以后的保护。因此,从分析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性开始,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采取的措施,也要学生能从身边的所见事例加以总结,或是教师自己选择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引导学生分析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措施才是最合理的,而不必遵循教材的安排。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很多。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人类和环境的发展长期和谐,才会达到发展人类自己,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样安排既能与前面的知识相呼应,也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方法推导地理知识,既遵循了教材知识,又将知识进行了有机整合。▲

猜你喜欢

事例人类环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环境清洁工
“例”后有“析”方可取
谁变成了人类?
漫观环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