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现状看学科的发展
2009-06-19王丽君
王丽君
教育技术学在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顺应”全国“大扩招”浪潮,特别是自1999年之后,专业办学点如雨后春笋迅猛增加,教育技术专业的就业困难与全国“非受控状态下”扩大高校招生不无关系!大学毕业生增长数超出按社会发展速度增长的人才需求数,在本专业仅仅是随习惯性办学思维的情况下,出现就业困难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与时俱进”的专业名称从“电化教育”转变成“教育技术学”的同时,也客观上造成了观念变化缓慢。相关教育部门对教育技术专业的认知不适应。传统对电化教育认知度很高,而对于教育技术学的认知度则极其低!不知道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干什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的选择上,只要学计算机专业的,不要教育技术专业的。另外在习惯性办学思维影响下,专业办学定位的模糊,非师范和师范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含混不清,一味处在“与教育比,我懂技术;与技术比,我懂教育”的自我满足心态的定位下,使得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生存能力弱,造成了当前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其它专业相比较而言要偏低。而在该“与时俱进”的时代大背景下,由于习惯性的稳定心态作祟,专业设置不求变,一味跟随学科办学大腕的思路,不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不考虑地区人才需求及需求差别实际,人才培养“模板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也就显而易见了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困难的了解,本文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当前社会整个就业困难的客观因素外,教育技术学本身课程设计不合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为了教育技术学本身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教育技术学应在网络远程教育,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发展,这将是学科将来发展的方向。
一、发展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意义
1.网络远程教育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空前繁荣的社会,信息以爆炸形式在递增。网络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能把学校扩展到办公室、家庭甚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工作与学习相融合。通过网络,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在何时何地学习。那些已有工作岗位无法进行脱产学习的成人,就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各种层次的教育。
2.网络远程教育为教育平等提供条件
网络远程教育是以平等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它把网络应用到远程教育中,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与以往的教育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通过网络服务机构可以获取各种类型的资源。网络取消了性别、阶级、社会地位、国籍等方面的差别,能够更好地、更平等地给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网络的信息交流具有共享性,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计算机均可以分享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对于信息资料的选择利用的程度和范围。
3.网络远程教育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这个社会对学生有新的要求。用人单位既要求学生掌握单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有善于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而这些都不是传统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的。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和择业的压力,他们要求能够在校园中学到技能,以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设计模式及框架构造
构建模式的体系结构应结合各种网络技术手段,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学习者学习需求,组织课程的责任教师和网络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网络课程,经试运行测试通过,从而最终服务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者。下面从4个方面论述网络课程的构造框架。
1.远程信息查询系统
(1)教学信息。通过Web页面直观的链接方式,提供课程的教学大纲、实施方案(细则)、课程、学习材料等,使学习者能及时准确查询到课程的教学信息,从而较全面地掌握课程的本质和学习要领。通过课程和其他信息让学习者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并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复习资源。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的自主式学习特点,在网上应及时发布课程各章的重点和要点,学习者可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查询,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同时在期末发布网上课程的期末复习要求,为学习者提供及时详细的复习资料。
2.网上在线(On-Line)学习系统
(1)网络课程。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设计软件或Microsoft Powerpoint软件,最好使用Dreamweaver和Flash工具软件,根据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适合网上学习的多媒体电子课件,作为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网络课件应具有系统、全面的教学内容,比如各章提要、学习要点、例题讲解、小结和复习指导等,同时要多利用图形、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使学习者更快更直观地获得知识。在网络宽带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做部分基于Web的视频学习系统,但应注意尽量采用高比例压缩的格式文件,使其占用空间足够少,而不会影响到浏览学习速度。
(2)网上实验室。通过网上实验室提供该课程实验的具体要求、时间进度安排和实验内容,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应提供实验所需要的软件的下载功能。另外,若有能力,还要设计多媒体实验课件,利用Flash动画制作技术及SNAGIP视频捕获软件,依据实验内容,设计相应的仿真试验室,插入形象直观的图形、动画和声音,并给出实验的动画演示过程,让学习者在不接触设备的情况下,完成实验技能的学习。
(3)网上作业及部分习题答案。通过该项功能为学习者提供典型作业的指导性范例解答及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提供题目解答的知识点,让学习者更进一步地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对开放性、探究性题,应尽可能给出各种解答,同时简要给出思考方式、方法、过程,以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
3.网上辅导学习系统
(1)学习资源下载中心。大量的学习资源,特别是不适合在网上浏览学习的大型视频文件(如直播课堂),应组合成教学资源软件包,经过压缩后置于Web页面,让学习者从网上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上离线学习。这样,既保护了学习者的学习成本,也解决了网络传输的瓶颈问题。
(2)答疑系统(E-Mail电子信箱、开放教育教学信箱)。在主页上提供教师的E-Mail电子信箱,让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成为现实,另外,为了提供更多的联系渠道,还可以提供一种静态的非实时的开放教育教学信箱,针对某一门课程开通基于Web的网上信箱,学习者可在网上发提问信,而教师也可上网发答疑信。
(3)在线讨论系统。网上教学在线讨论的特点是实时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相互提问、发言和讨论交流,教师可以个别化、及时化地运用辅导答疑,针对这一特点,系统采用并行性工作模式,并具有较强的操作实时性和较好的交互性能,能提供多人同时在线讨论。
三、数字媒体产业是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一个很好的开拓方向
由于近几年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数量剧增,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现有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数量很有限,但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交叉性和教育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迅速向纵深发展,可以开拓的人才就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数字媒体行业是以影视、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的行业。虽然涉及的艺术方面的知识不少,但是艺术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边缘学科。当前很多高校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培养信息技术教师之外,还为各类广告公司或影视电台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开设的课程既有计算机知识、电子技术知识,也有影视、动画、图形图像、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可以说与数字媒体产业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很吻合。技术与艺术并重,并且克服了目前内地人才资源的现状:懂艺术的不了解计算机技术,懂数字技术的却往往缺乏艺术基础。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完全可以很方便地在数字媒体产业中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四、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教育技术学专业与数字媒体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相比数字媒体产业的市场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教育技术学专业若要向数字媒体领域发展,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上还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方向上纳入数字媒体行业。其次,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作一些调整。由于传统教育技术的课程设置上教育与技术并重,艺术很少涉及,而这正好是数字媒体产业所需要的,因此还要加强学生美术基础与艺术素养的培养,比如适当开设一些像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美学、设计色彩方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等之类的课程,把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艺术基础这三大基础支撑有机地整合起来。
五、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应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能力的培养
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大学各种公共课和教育学理论课以外,就是学一些教育技术的应用技术课程了,比如计算机网络、网页制作、多媒体写作系统、图片处理及动画制作等。学生学的东西不少,实地应用很少。除了少数的同学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外,大多数的同学都忙于考研,真正实地做一些技术应用很少,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就业困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无论以上哪个方向的发展都要遵循以下原则:(1)加强师资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提高现教师的素质、 讲课水平和理论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到其他著名高校进行进修和学习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并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沟通和联系,建立密切关系,互帮互助,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各高校要注重新人才的引进,以提高教学水平。(2)各高校要注重课程改革,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教学的硬件投入,给学生配备较好的试验和模拟环境。(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能力,现今社会如果不具备这两种能力,将很难在社会立足,教师应摆脱以前的以教师教为主,改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从旁协助和引导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素质,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深化教育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1999,1
[2]刘成新.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1,3
[3]张新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J].中国远程教育,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