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2009-06-18戴振华
戴振华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该课程的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即“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后,全国高校掀起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高潮。但是改革的力度不够,方法缺乏针对性,长期下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并进行立项资助,本课题就是通过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然后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各校在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不一,造成了资源不均的现象,这样一来,有些学校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相对来说容易,而有些学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则表现一般。
(2) 计算机知识的普及水平已经较高了,这样使得有些城市的学生可能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已经比较高了,但是农村里的一些学生可能到入学时才接触计算机。这种差异使得教学组织非常难,而各个学校也没有实施分层次教育,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类教育。
(3) 各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形成本校独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
(4) 各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上还是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没有得到提高。
(5) 一些高校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更新不够快,使得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没有用到,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迷惑。
(6) 一些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只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这2门课程,没有真正把计算机的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形成了如下几点意见。
2.1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人士提出,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要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或者上机时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后者确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不健全。试想,如果学生从没有见过利用计算机幻灯片做出的精美的演示,又怎会对那个幻灯片制作程序感兴趣并自己制作幻灯片呢?因此,笔者所说的计算机学习环境既包括硬的方面,也包括软的方面,在硬的方面的预算硬约束条件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的方面,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2.2进行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实施分层次教学
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考试方法。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
另一方面,建议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入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平时表现三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三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
2.3改变传统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教学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因此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应并重。而技巧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获得的。因此,应该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完成实例。
2.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重视教材建设,提升教师水平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所谓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不是指追赶各类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而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才能适应这个领域的飞速发展。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当前热点问题,有时教师还可以融入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次,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要充分利用质量高的教材,让教师和学生从教材中吸取知识。不仅如此,还要着手编写适合自己学校的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2007年上期,本项目组成员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材,还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书》,这两部教材于2007年下期开始使用,现在使用了快两年的时间,效果非常明显。
最后,教师的自身建设也相当重要,因为学生遇到的问题多,有些问题可能涉及的领域宽、知识新,所以教师就要不断的学习,不仅研究自己领域,有时可能还要了解跨专业的知识,及时地把所了解的新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
2.5加强与专业知识整合,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脱离应试教育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我们必须从中解放出来。
2.6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比赛等,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7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教学,力求做到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学校局域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2.8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有针对性,不能搞统一化
我们学校是个综合性的学校,专业较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比如,对音体美的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就要与数学系、物理系的学生相区别。一般而言,文科的学生形象思维强一些,理工科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强一些,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区别,对文科学生内容应讲清楚具体,对理工科的学生我们就讲解难一点的内容,平时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要高一些。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定也要有区别,对音体美学生适当放低要求,对理工科的学生相应提高要求等等。
2.9积极参加各种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讨和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计算机的教学起步较晚,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各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也不尽相同,教学改革的开展可能步调不一致,而且各校的硬件设施以及其它条件,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不一样,造成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各校中不一样。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只能通过相互的学习来分析实践各种不同方法,从而得到相互提高。正因为如此,我们就应该多参加计算机基础改革的研讨及交流活动。本项目组成员多次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讨和交流,从中学到了许多教学实践经验。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改革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比如文科及理科的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不同,不能采取同样的方法教学,更不能要求一致;学生入学计算机能力测验具体实施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样测试,测试的难度要多大才能有区分度等等问题;要进行这些改革需要的实际资助还不够,等等。这些问题是本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高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肯定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要想办法解决,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关心. 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教育,2006(3):44-45.
[2] 李建. 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 福建电脑,2006(4):205.
[3] 尹志军. 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