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粘连38例临床分析
2009-06-18于春萍
于春萍
[摘要] 目的:分析胎盘粘连与婚龄、孕产史及产后出血的关系,并对其临床表现和病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8例胎盘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胎盘粘连产妇经脐静脉推注催产素10 U加生理盐水20 ml后,自然剥离娩出25例,人工剥离胎盘13例。结论:减少流产次数是预防胎盘粘连、降低产后出血的关键。
[关键词] 胎盘粘连;产后出血;人工流产
[中图分类号]R714.46+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33-01
胎盘粘连是胎盘滞留中一个类型,是产科较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据临床经验,一般的产妇在发生胎盘粘连后,产后出血的几率较大。一旦处理不及时,可直接危害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预防胎盘粘连的发生以及发生胎盘粘连时的正确处理至关重要。现将我院引产胎盘粘连38例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5年6月~2006年1月,收治产妇的分娩总数为258例,发生胎盘粘连38例,占14.72%。38例中,自然剥离娩出25例,占65.79%;人工剥离胎盘13例,占34.21%。均经清宫术证实。
1.2 婚龄状况与孕产史
婚龄状况:本组38例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46岁;其中,年龄18~30岁30例,占78%;31~46岁8例,占22%;38例中未婚9例,占24.5%。孕产史:本组中无分娩史15例,分娩1次19例,分娩2次以上4例;有剖宫产史4例。人工流产1次11例,2次12例,3次以上7例,初次引产8例。
1.3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在胎儿娩出30 min后胎盘未能自行剥离娩出,导致第三产程延长,产后出血量较多,行人工剥离。出血量80~100 ml者9例,100~200 ml者18例,200~300 ml者6例,>400 ml者5例。其中1例合并部分胎盘植入,出血量达1 800 ml,出现失血性休克。急性出血量较大,超过400 ml时,患者表现为心悸、出汗、面色苍白、血压降低、脉搏增快等休克表现。
1.4 方法
本组38例胎盘粘连产妇给予脐静脉推注催产素10 U加生理盐水20 ml治疗。
2 结果
本组38例胎盘粘连产妇经治疗,胎盘自然剥离娩出25例,人工剥离胎盘13例。除1例合并部分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术、住院16 d外,其余均于住院5~6 d后痊愈出院。其中,顺产27例,胎头吸引助产6例,臀位助产2例,剖宫产3例。
3 讨论
胎盘全部或部分粘连于子宫壁上,不能自行剥离,称为胎盘粘连。部分粘连时由于胎盘未完全剥离而引起出血。常见于多次人工流产,造成子宫内膜受损及发生内膜炎或其他原因造成子宫内膜炎所致。本组资料显示,多产、人工流产和剖宫产者,发生胎盘粘连明显增多,表明胎盘粘连与上述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胎盘粘连大多数由于蜕膜发育或缺损,导致该处的胎盘与子宫壁粘连较紧而不能自行完全剥离。
本组38例中,有人工流产史者占78.95%,其中超过2次以上者占50%;有剖宫产史者4例,在本组粘连中所占比例也较高。人工流产刮宫过度时,可将子宫内膜基底层破坏,而基底层的内膜腺管上皮细胞是恢复功能层所必需的。剖宫产的瘢痕子宫同样影响子宫内膜的修复。当再次妊娠后,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孕卵种植在蜕膜内时,由于蜕膜过薄或改变致使绒毛与蜕膜基底层发生粘连,严重者可使胎盘绒毛直接植入子宫肌层,发生植入性胎盘。而初产妇发生胎盘粘连,可能系子宫内膜炎症所致。
子宫内膜炎症或多次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损伤,是胎盘粘连的常见原因。在正常情况下,当胎盘剥离时,由于子宫肌肉的有力收缩以及局部血管的收缩,对胎盘剥离时止血起主要作用。临床上胎盘粘连多见于部分粘连,当胎盘粘连时,部分粘连处剥离不全,剥离处血窦开放,而未剥离的胎盘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不能压迫血窦止血,以致发生产后出血。胎盘全部粘连时无出血,部分粘连时因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以及胎盘滞留影响宫缩而易引起出血。本组38例胎盘粘连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出血量为80~1 800 ml。本组中有1例引产患者,未婚,曾行人工流产1次,在此次引产中因胎盘粘连行人工剥离,产后出血量达1 800 ml,出现失血性休克。先后清宫3次,输血2 000 ml,在给予对症、支持疗法后住院16 d痊愈。
综上所述,预防胎盘粘连的有效方法就是需要避免多次进行人工流产及行刮宫术,自然流产或药物流产等相关的清宫术,如果多次刮宫或刮宫过深会更容易损伤子宫内膜及浅表肌层,从而导致一些病菌的感染。预防胎盘粘连的发生还可以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因为减少流产次数就是预防胎盘粘连最为关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娟.胎盘粘连与人工流产术的关系[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12(6):323.
[2]顾楚云.胎盘粘连85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7):785.
[3]孟庆芳.胎盘粘连21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5):42.
[4]乐杰.妇产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84.
(收稿日期:2008-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