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译经的外部政治环境分析
2009-06-18孙海琳
孙海琳
通常认为,玄奘翻译经文是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西游记》中还有唐太宗送别和欢迎玄奘的描写。玄奘真的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吗?当时玄奘上表要求西行,没有得到允许,后来玄奘私自西行,还受到通缉(慧立、彦悰,1983),由此可以得知玄奘西行是不受朝廷支持的,但是回来后是受到太宗欢迎的,那么他译经是否得到支持呢?史学界和佛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著述比较多,然而多集中在从政治角度看玄奘与太宗、高宗两位皇帝的关系,以及双方如何相互利用。本文对玄奘译经的外部环境进行简要分析。
一、太宗、高宗的宗教政策
玄奘回国是在贞观十九年。唐初的政策是以儒治国,太宗认为梁武灭国,由乎释老,“朕今所好者,唯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汤用彤,1982:15)同时,太宗为了提高自己的士族门第,稳定唐初政权,又攀附李老,“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称号宜在佛先”,下诏“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全唐文,1983:73)可见太宗对于佛教并不提倡,道士出身的太史令傅奕多次上表攻击佛教,认为佛教“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太宗颇然之(汤用彤,1982)。当然,太宗也曾在战场建寺,为高祖、穆太后追福造寺,但无论是抑佛还是造寺,都与佛教无关,仅出于政治目的。高宗继承了太宗的政策,永徽六年,有敕“道士、僧等犯罪情难知者,可同俗法推勘”。(全唐文,1983:164)玄奘在病中请求高宗废除诏令,并重新考虑佛道名位,高宗只是下令暂停僧道依俗法处置,但对佛道名位推说是太宗定的,不宜更改。
二、太宗、高宗对玄奘的态度
太宗和高宗都与玄奘交往密切,但或出于政治目的,或出于个人欣赏,就是不在佛法,不在译经。佛教传入我国,到了唐朝已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玄奘归国时,受到百姓及官僚的热烈欢迎,“昔如来创降迦毗,弥勒初升睹史,龙神供养,大众围绕,虽不及彼时,亦遗法之盛也”。(慧立、彦悰,1983)太宗对法师的归来也是欢喜无量,玄奘对当年“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表示认错,并说他也曾“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后,太宗也就不追究了。大唐平定东突厥后,朝廷一直缺乏西域的地理资料,太宗与玄奘相见,主要是询问西域的风俗物产,要求玄奘撰写地理方面的书,即后来的《大唐西域记》(冉云华,1990),并劝说玄奘弃缁为官,助秉俗物。太宗对玄奘个人的人品、风度、学问也是赞赏有嘉,曾对侍臣说:“昔苻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竣,非唯不愧古人,亦出之更远。”(慧立、彦悰,1983)但当玄奘谈到设立译场时,太宗却不太情愿,“法师唐梵俱瞻,词理通敏,将徒扬仄陋,终亏圣典”,(道宣,转引自光中,1989:135)玄奘固请才得允许。太宗晚年也曾向玄奘询问佛法,对佛教的看法也有改变,还嗟叹与玄奘相逢恨晚,可终究没有下文。高宗是太子时就与玄奘交往甚密,但对译经毫无兴趣,在玄奘去世不久就下令“玉华寺奘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为钞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奘师弟子及同翻经先非玉华寺僧者,宜放还本寺”。(慧立、彦悰,1983)
三、玄奘如何处理与太宗、高宗的关系
玄奘归国后,一心只在译经,但俗务缠身,不得专心,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刚回国时,玄奘就曾面请太宗入少林寺译经,未得允许,被安置在西京的弘福寺,之后,经常被召入宫。玄奘左右周旋,疲于应付。后来在高宗允许下,玄奘得以在京郊僻静的玉华宫译《大般若经》,他对僧众说:“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慧立、彦悰,1983)译完时感慨道:“向在京师,诸缘牵扰,岂有了时。”(慧立、彦悰,1983)译经之劳,应付之苦,导致玄奘在译完《大般若经》后不久就去世了。为了所译经文的流通,他也曾主动为译经创造良好环境。玄奘曾说:“法藏冲奥,通演实难,然则内阐住持由乎释种,外护建立属在帝王。”(慧立、彦悰,1983)他把佛教比喻为“泛海之舟”、“依松之葛”,要想“驰千里”、“竦万寻”,必须依靠帝王的支持。译经之初,玄奘请求太宗为所译经文作序,太宗借口“学浅心拙”,没有答应。后来西行目的之一的《瑜珈师地论》译完再启,太宗听玄奘讲说这部经后,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敕贯经首,并下令抄写新翻经论九本,在九州辗转流通。后来时为太子的高宗又写了《述圣记》,这一事件,一方面为译经的流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佛法的传布立下了汗马功劳。彦悰记载:“二篇序文出之后,王公、百辟、法、俗、黎庶手舞足蹈,欢咏德音。”(慧立、彦悰,1983)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玄奘译经虽未遭到朝廷的禁绝,但也不受朝廷关心和支持,所处外部环境并不有利,他呕心沥血、竭尽全力为译经和经文的流通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董诰.全唐文[C].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光中.唐玄奘三藏传史汇编[C].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9.
[3]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冉云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论集[C].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5]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