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考理综化学复习“三重三轻”
2009-06-18韦德富
韦德富
一、 重基础,轻猜题
最近几年高考理科综合的化学试题大都重在考查基础知识,没有出现偏题、怪题、难题,所以复习应重在打好基础。除了有一部分考点年年都有外,还有一部分试题内容不是每年都有的,对于这部分的复习,我们要注意两点:1.不能因为最近两三年出现过什么内容就复习什么,认为没有出现的内容就不会考;2.某一个考点在最近两三年只以某一种题型出现,就认为这个考点就只会以这种题型出现,忽略其他题型,使复习不全面不深入,导致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熟练。以近几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综化学为例,石油分馏产品、酸碱指示剂甲基橙、平衡移动原理的等效平衡原理等知识,在2006与2007年的考题中都没有出现过,但在2008年的考题中有所涉及。以往各年都考查电化学,但2009年并没有考查。可见每年都有“意想不到”的内容或题型出现。这是因为但若每年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始终不变,每年高考就只考那几个知识点,那么学生只学那几个知识点就行了,高考就没有了具有“选拔”的作用。因此,在复习时,师生不能看到“考”什么就复习什么,怎么考就怎么复习,不考就不复习。在复习时学生只有把各个基础知识复习全、复习透,熟练应用,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会达到预期的复习效果。那种“猜题式复习”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收效甚微,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重专题,轻章节
高考复习时间很有限,教师按章节顺序逐章逐节复习,若只复习知识点,不训练题目,就会使课堂枯燥,而且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教师若训练学生练题,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待第一轮复习完了,也就剩不了多少时间,加上后期频繁的考试又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剩下可用于专题复习的时间就很少了。理科综合试卷中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试题较多,专题复习能够把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在时间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专题复习比章节复习更重要。
根据历年化学高考试题常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可将复习内容作如下专题归类:1.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4.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5.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6.溶液的浓度和相关计算“位—构—性”关系和元素推断。7.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8.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9.电离平衡和盐类水解以及溶液的pH及计算。10.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化学。11.胶体。12.元素及其化合物。13.无机推断。14.有机代表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衍变和推断。15.化学实验,包括:①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装置,②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鉴别,③常见阳离子、阴离子的鉴别,④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16.化学与生活、科技、生产、环保。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对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意把理论与无机物、有机物联系,把化学实验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相联系,把高中三年的知识以专题为线索连结起来,然后精选习题让学生训练。
三、重质量,轻数量
在高考复习中,习题的训练有重要的作用。练习能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但复习时间很有限,因此习题的选用要重视质量。在习题教学中,许多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追求“见多识广”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见识多种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的题目,以求达到教学目标,可事实上往往事与愿违。教师讲了许多题,涉及的各知识点也都讲清楚了,可学生还是不会做题;习题讲得多与讲得少,其效果没有明显差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追求习题数量,学生缺乏思考体验和理解消化的时间,同一内容呈现给学生的理解记忆的次数少于掌握这种方法所必需的最低重现次数,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及教师所讲的解题方法成为“匆匆过客”,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固,知识的再现、提取困难。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从解题数量向解题质量转变,注重一题多解,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师与其追求习题数量,不如选取一道有控制力的题目,进行“变式”求解训练,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习题进行多次的思考,使学生对习题所呈现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怎样得到“变式”呢?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1.改变或放宽习题条件,也可以转换成另一种题型以提高学生纵向发散思维的能力;2.变换习题条件和结论,变已知为未知,变所求为已知条件,以扩展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3.将原题具体条件字母化,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一是“变式”较多时,教师应设计成多种题型,避免题型单一,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二是教师应注意“变式”的难度要循序渐进,不要为变而变,题目太难太复杂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例】在25℃时,将一定体积pH值=2的盐酸溶液与一定体积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比为?摇?摇?摇?摇?摇?摇。
变式1:将上【例】中“pH值=2”改成“pH值=1(或3)”,“pH值=10”改成“pH值=12”,然后再求解。
变式2:将一定浓度的盐酸溶液20毫升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4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盐酸溶液的pH值(?摇?摇)。
A.>4B.<4C.=4D.无法确定
变式3:将pH值=2盐酸溶液20毫升与某浓度氢氧化钠溶液10毫升充分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该氢氧化钠溶液的pH为(?摇?摇 )
A.>12B.<12C.=12D.等于13
变式4:将【例】中“pH值=2”改成“pH值=a”,“pH值=10”改成“pH值=b”,然后求解。
变式5:将【例】中的“溶液呈中性”改成“溶液pH值=5或pH值=9”,则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体积比分别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变式6:在25℃时,将pH值=2的盐酸溶液与pH值=10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充分混合后,溶液pH值?摇?摇?摇?摇3(填“>”、“<”或“=”)(设混合前后溶液总体积不变)。
这样,教师通过对例题(习题)作某种因素的改变,可产生许多“变式”。教师对每一个“变式”采取学生先做→教师分析、讲解→多层次反思的教学方式,就能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体验和记忆从不同角度对有关酸碱中和反应的pH值计算的方法,从而真正掌握到这类题的解题方法。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许多题目都能够挖掘出变式。
历年高考题也是练题的好材料,高考题是高考命题专家经过细致周密的研究而创作出的,题目质量不容置疑。教师可选用高考题做练习题,一是可以让学生了解高考题考查的内容、难度、题目形式等;二是以高考题作为载体,通过练题,以求达到复习相关知识的目的,特别是对于综合性的高考题的使用,尤其重要。但许多地方使用的试卷不一样,其难度也有差别,所以在选题时,教师一定要选用适合本地方用的试题,不可毫无选择地使用。同时教师还要注意,练习时可选用现成的高考题,但做检测用时,应该将高考题进行改编,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化学教学诊断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