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
2009-06-18卢德明
卢德明
摘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理论、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和自我调节学习理论,这些理论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学困生”启示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简述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行为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行为的选择、付出多大努力和能坚持多久。班杜拉认为形成自我效能感的来源有四个:一是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二是替代性经验。它是指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产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言语说服。当人们被劝说他有能力去完成某件事情时,他就有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去完成它。四是生理和情绪状态。
(二)三元交互决定理论
班杜拉总结出影响学习行为的三类因素,即环境、个体和行为,其中个体主要指人的内部认知因素。他认为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因而称之为三元交互决定论。例如,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个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影响成绩;学习成绩又会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环境与自我效能感也存在相互作用: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所表现的自信与积极的学习态度又会促进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再如,学生的行为与环境也存在这种关系:如果学生学习认真勤奋,教师会对这样的学生更加青睐并投入更多精力教学;同时,教师的言行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1]
(三)自我调节理论
自我调节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自我调节在广义上就是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人的主体因素及其作用,在狭义上则是一个自我反馈系统,也是自我强化的延伸理论。[2]它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个体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选择的观察后再根据自我标准、参考行为、活动评价和行为归因等原则对所观察行为进行自我评价,最后人们根据自身行为达到个人标准的程度,作出积极的强化或消极的惩罚。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一)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1.合理创设成功体验。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的因素。“学困生”在学业上的失败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应当给他们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学困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降低对他们的要求,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并在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他们就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
2.提供替代性经验。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原来基础较差但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困生”的榜样,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可以取得进步的。这样既能使观察者获得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替代性经验,又可以进一步增强示范者的自信心。这种观察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能从榜样的表现中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二)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强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我行为的积极强化或消极惩罚形成相应的行为。教师除了要加强对“学困生”的指导外,更要重视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会他们自主学习。
班杜拉通过实验研究表明,有效的自我调节依赖于学生在学习中持有一种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并且进行积极的归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除了通过上述措施提高自我效能感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学困生”通常将学习结果归因为能力、教师或运气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而很少与自己本身的努力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做主观努力方面的归因,这样他们就会产生有效的成就动机,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
(三)形成教育合力
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外界环境也是形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转化“学困生”只凭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重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各种方式指导家庭教育,和家长密切配合,教师从学习和校园活动帮助学困生转变,家长从生活方面关心、帮助孩子转变。另外,还要创造相应的社会氛围。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网吧、娱乐场所的监督和管理,严禁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健康的书刊、影视节目等,净化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老师和家长要合力加强对“学困生”的引导,提高“学困生”的分辨能力,使他们主动远离这些对他们成长不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2.
[2]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