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09-06-18罗萍
罗 萍
摘要: 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计算教学,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作者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愈益广泛,数学计算更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无疑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计算可谓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分析与理解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因此,加强计算教学,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我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些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助益。
1.探寻便捷的计算途径
“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只要用心寻找,就容易发现计算过程中其实不乏便道与捷径,最常见的就是口算与估算。《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我认为,从总体上来说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重点是口算。如果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就能给估算、笔算、混合运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我认为每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首先,要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等等。其次,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每节数学课前三分钟,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算练习,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计算的兴趣,学生熟能生巧,进而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新课程标准》对估算的要求也提出了明确的落脚点,仅在第一、第二学段,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六条。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以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买了3件毛衣,用了288元钱,每件毛衣多少钱?看题后有部分学生开始自主地进行估算,有学生把288元看成270元,270÷3=90(元),所以每件毛衣大约90元;还有学生把288元看成300元,300÷3=100(元),所以认为每件毛衣的价钱在90—100元之间。这样,先让学生通过估算把握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再出示笔算过程,减少了计算中的错误。
2.尝试多元的计算方法
“自古华山一条道”激励人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但在数学计算中,只使用单一的计算方法,很容易陷入“一条道走到黑”的困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尽量采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以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最佳效果。计算方法多样化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它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解决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这也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在计算0.6×99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算法:生1:0.6×99=0.6×100-0.6=59.4;生2:0.6×99=0.6×90+0.6×9=59.4;生3:把0.6扩大到原数的10倍,看成6×99=594,再把594缩小到原数的10倍,等于59.4。尽管算法多样,但毕竟这些算法展示的只是少数学生的想法。为了能有效延伸,我用“你听懂了他的算法吗?”“你能把他的算法再说一遍吗?”等类似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说别人的算法,把个别学生的算法变成全体学生的算法,达到了真正的算法多样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设计优质的计算练习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教师要在练习的形式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优质的计算练习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饱含趣味性。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具有针对性。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错的或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3)注重实践性。提倡练习设计的实践性,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教师通过实践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从而使计算练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好审题、算题和验算三道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此在考试时就能得心应手。
4.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就是看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的算理和运算顺序。例如:在计算545÷5这道题时,如果认真审题,判断出商是三位数,那么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又如:计算“49+11-49+11”时,如果认真审题,便可知这题是加减混合运算,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就不会犯“49+11-49+11=60-60=0”这样的错误了。
4.2培养学生仔细算题的习惯
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绝不能轻易放过,以免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而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我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的成绩,每组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本组的成绩,定期评比,定期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神。
4.3培养学生经常验算的习惯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检查验算的重要性。仔细检查验算是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重要途径。有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难以检查出自己计算当中出现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计算练习时,我经常出示一些学生容易出错或经常出错的典型错题案例,让学生扮演成“啄木鸟医生”进入“错题医院”,去给病题“诊断病情”,并“对症下药”,而且定期评选出“最佳啄木鸟医生”。学生对这项活动乐此不疲,积极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不仅养成了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而且能进行有效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