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浅论

2009-06-18高万军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人格人文美的

高万军 李 霞

摘要: 人文素养关系到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本文着重从思想品德和审美能力形成两个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分别探讨了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以及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学生人文素养

谈到学生教育时,人们经常提到“人文关怀”、“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公元14世纪,当时欧洲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率先兴起,人的精神从中世纪枷锁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兴的资产阶级用人性反对神性,用科学主义反对蒙昧主义,人文主义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强大的理论武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科学、文化、艺术得到发展和繁荣。当时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民主、科学、人性等思想,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有些内容已失去了耀眼的光芒,但“人文”一词却留传下来。笔者认为“人文”在新的时代应赋予新的内涵,学生的教育应包括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具有完善的人格,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然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的报道却屡见报端,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初期阶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各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小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同时,身体健康地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语文教学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相对于其他学科在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下面结合教材,笔者具体谈谈语文教学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人们往往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可见同祖国感情的深厚。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一个人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才能有奋发向上的动力,才有精神的支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不能立足于空洞的说教,而应用具体生动的实例,给学生以感染和熏陶。在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内容,如有一篇题为《梅花魂》(五年级上册)的课文,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位身居国外多年的老华侨,在他乡漂泊多年,始终眷恋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酷爱梅花的“愈是寒冷,愈是风雪欺压,花开的愈精神,愈秀气”。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魂”,就是爱国之魂。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首先要培养的就是爱国之魂,这是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尊敬父母、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一个充满爱意的环境中成长,才会懂得理解与尊重别人,但这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感恩与回报。在新的时代,这一美德同样应成为少年儿童的又一人文素养。如有一篇题为《棉鞋里的阳光》(一年级下册)的课文,文中的小峰把奶奶的棉鞋放在阳光晒到的地方,棉鞋穿起来暖和多了。世界上多一些阳光,就会多一些温暖,报答父母和长辈的爱,有时候也许就是举手之劳的事情,虽是一次很小的举动,但也表明了自己的拳拳之心。

团结友爱、奉献互助是一个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试想若一个人自私、自利,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不讲团结协作,没有团队精神,那么其所处的集体便没有凝聚力、向心力,各项事业便不能得到发展。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为一个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逐渐养成了任性、固执、自大的性格。因此,教师更应该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奉献的教育。理论是灰色的,生动形象的课文则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受教育的机会。如有一篇题为《一次成功的试验》(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文中的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设计试验的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这位教育者首次收获到了成功,心情是如此激动,小学生读了心情能平静吗?他们同样会受到感染和启迪,这就是语文学科生动形象的长处。

小学语文教材包含有丰富的其他内容,如讲求诚实守信的《万年劳》,坚韧不屈的《狼牙山五壮士》,严守纪律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机智勇敢的《小英雄雨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红领巾真好》和《燕子专列》等,这些文章就像精神上的食粮,值得学生阅读、品味、消化、吸收,以利于自己的成长。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应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学生要从中得到思想的教育,人生的启迪,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读写能力的同时,学生更应获得美的享受,懂得欣赏美,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一)意境美。文学语言作品中不乏情景交融的佳作,作品中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铸,读起来颇富意境,使欣赏者获得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美感。意境中有情有景,感人至深,如在一年级上册中有一篇童话课文,课文在文字旁配了设计优美的插图,图文并茂,含蓄凝练。插图中画的是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房子上、树上、地上一片白,蘑菇形的房顶上全是白皑皑的雪片,树枝变成晶莹的冰条,大雪满地,一片烂漫世界,景物是如此优美,后来童话中的雪孩子从大雪中救出了小白兔,雪孩子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意义多么美好、感人,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会获得美的享受。

(二)自然美。大自然瑰丽多姿,昆仑巍峨,西湖宁静,大海辽阔。自然美景虽是多不胜数,但人们受条件所限制,难以一一亲身经历。文学的特殊功效,就是通过阅读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读者可以从中获得间接的美感,在心中再造出一个神奇的世界,获得美的享受。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夏、秋、冬四时景物各异,春水淙淙、夏木葱茏、秋叶金黄、冬雪漫漫,美不胜收。又如《黄山奇石》一课中,描绘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惊人,“仙桃石”触手可摸,“猴子观海”栩栩如生……学生读了这些课文必定会感到自然的美妙,造化的神奇。

(三)人格美。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进步的、积极的人生观是人格美的核心。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优秀人格的课文,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实,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展示了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美的形态是多样的,除了意境美、自然美、人格美之外,还有社会美和艺术美,社会的美让人体验到劳动的伟大,艺术的美则更集中更凝练,这方面的内容教材中也很多,如《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学生在学习时同样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现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和背景材料阅读等方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学生对所学内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除了让学生欣赏课本提供的两幅插图外,笔者还在网上搜集了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视频,教学时以幻灯片展示图片,配合视频播放,让学生对长城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又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笔者在课上朗读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劳动人民备受各国列强欺侮的材料,让学生体会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内涵。

(二)话题讨论。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辩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感情。

(三)课后反思。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应以日记、读后感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想法,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四)拓展阅读。在课后,教师应布置学生独立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材料,使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

综上所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建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信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继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定会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

[2]魏薇主编.小学语文教学法.齐鲁书社,2002.6.

猜你喜欢

人格人文美的
人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人文绍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