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oment in Peking之文化视角解读

2009-06-18任燕斌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任燕斌

摘要: 本文以林语堂先生的著作Moment in Peking为例,并结合张振玉的译本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探讨China English的文化传播可接受性及其传播的重要性。

关键词: Moment in PekingChina English文化传播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英语在世界各地得以广泛运用,频繁地与世界上的其他语言进行交融,这势必加快了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本土化进程。纵观英语发展史,从古英语、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英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英语不断从各个民族中汲取、丰富着词汇,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地域化的特点,诸如:美国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非洲英语等已被人们接受的本土化英语,并已发展演化为全球化的产物。

笔者以林语堂先生的著作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为例,并结合张振玉的译本来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探讨China English的文化传播可接受性及其传播的重要性,以供语言学界和翻译学界的学者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希望能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2.一部全景的中国写实时代历史剧

Moment in Peking是一部好几篇小说组成的长篇小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整个故事处于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整部书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书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达八九十人。其中,姚家的长女、曾家的二儿媳姚木兰,寄托了作者的道德理想。她不仅美丽、聪颖、豁达,而且集西方人道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全书的地理背景以北京为主,苏杭为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方色彩。作品以小见大,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一部全景描写的百科书,反映了中国近代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40年间的历史变迁。

3.解读著作中的中国文化符号

3.1名字与称谓

名字和称谓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由于具有悠久深刻的形成历史,又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因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集中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中国人取名经常蕴涵着自己对人或物的情感和愿望,如文中Redjade(红玉),Silverscreen(银屏),Mulan(木兰)等是中国女性的典型名字,包含着美好、珍贵等意思。作者也描写了一些典型的中国地名,如:Matajen Hutung(马大人胡同),Tiantsin(天津),Shantung(山东)等无疑是特定事件的特定点。而诸如Yihotuan(义和团),Red Chamber Dream(《红楼梦》),Book of Songs(《诗经》),Analects(《论语》),Red Lantern Shades(红灯照),Black Lantern Shades(黑灯照)等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Chiafa(家法),Kang(炕),kowtou(磕头)等则是关于中国自然风土人情的描写。中国的称呼与西方差异更大,如根据尊卑关系、血缘关系、亲疏关系等有不同的称呼,文中也保留了这样的称呼,如:nainai(奶奶),laoyeh(老爷),taitai(太太)使得人物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国旧社会的与之身份和地位相关的称谓,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一种尊卑关系,这与当今的称谓也迥异,今天则更加趋向于血缘关系,如“奶奶”一词意为grandmather,而文中则译为do-wadger,而saotse(嫂子),Chiehchieh(姐姐),hsiaochieh(小姐),fox-spirit(狐狸精)等则体现了血缘关系,与今日无差异,作者要么直译,要么音译,要么通过语义再生的方法保留了中国原有的名字与称呼,不仅有利于丰富英语词汇,而且保留和传播了本土文化。

3.2中国民俗信仰

民俗信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阔的传承空间。在Moment in Peking中,林语堂通过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中国民间丰富多彩的信仰活动:有北京城外白云观的“摸神仙”风俗;有关于男女婚嫁的生辰八字、阴阳五行信仰;还有看命相、抽神签等其它形态的信仰行为。

在中国民间,婚丧嫁娶这两大人生礼仪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Moment in Peking中,林语堂多次对婚礼与丧礼进行了浓墨重彩的铺写。Moment in Peking给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的婚丧礼仪。喜庆、悲哀体现到每个细节,过大礼、嫁妆、上头、正日出门、三朝回门、大红花轿等应有尽有。而小说第十六章,林语堂借姚府庆中秋的场景,讲述了中国民间“持蟹赏菊度中秋”的古老风俗。well-bound,well-shaped pair of dainty feet(裹脚),United happiness(双喜),Pingli(聘礼),Chingming(清明节),Union of wine cups(交杯酒),lapacho(腊八粥)等这些也都是中国特有的民俗符号。

3.3中国民俗语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他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叶涛、吴存浩,《民俗学导论》,2002:288)”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众从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与生存技巧,并以口耳相授的方式代代传承,从而形成了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谜语等大量亚文学形态的语言民俗。文中应用了大量的此类语言,如;family-ruining seed(败家子),Wang pa(王八),A boy grown big should marry and a girl big should wed.(男大当婚,女大当嫁),crying like a “doll of tears”(哭得像个泪人了),Killing a chicken as a warning to the monkeys.(杀鸡给猴看),The four phases of womens training.(三从四德),A stock standing among a group of hens.(鹤立鸡群),Living,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person;dead,I shall be a Tseng family ghost.(我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A proxy toad thinking of eating swans flesh.(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这些广泛传承于古今中外民间的各种语言民俗,不仅是民族身份的重要表征,同时还是民众智慧的文学表达,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信仰、教育、娱乐等多种功能。

这些都为我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民俗语言,极大地扩充了作品的审美空间,提升了其广度和深度。

3.4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小说中儒家和道家的互补在原著中表现得极为明显,曾家是儒家代表,典雅、包容、传统,上上下下和平相处,姚家是道家的典范,追求自由、个性。正如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在书中序言中所评注:“然此小说实际上的贡献是消极的,而文学上的贡献却是积极的。此书的最大优点不在性格描写的生动,不在风景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其哲学意义。(张振玉.京华烟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序言)”全文典雅质朴,境界深邃,让我们领会到中国深厚的传统哲学思想。

3.4.1婚姻上的态度。“The match was destined by Heaven.(姻缘由天定)”,虽然木兰理智上认为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孙亚是个好配偶,但是在感情上被热血青年立夫所吸引,从心底爱着他,为他而满怀激情,愿意把自己的聪慧激情全部献给立夫。然而身为道家女儿的她深受道家庄周思想影响,即顺从自然本性,自然发展我们的本性可以得到一种相对的幸福。

3.4.2对待财物上的态度。文中第一章中姚家到杭州避难时,姚思安在处理家中的财物的态度集中体现了庄周思想,如:“If any looters come,do not risk your old life for these trash and rubbish!They are not worth it!(若有盗贼强人进来抢,不要抵抗,任凭他们拿。不要为不值钱的东西去拼老命,不值得)”体现出了道家淡薄名利与钱财的思想。

3.4.3对待生活上的态度。第四章木兰举家迁往杭州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在其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之后,只想安静地住在山清水秀的西子湖畔,享受最朴实、最正常的生活。她以往美丽时尚的服装也换成了一般农妇的衣服,朴素而大方。这实现了她多年的愿望,恢复了其自然的本性,这也体现了其庄周思想。

3.4.4对待人生上的信奉。道家庄周的哲学信条“Men propose,and the god decid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紧紧统领全文。木兰与其父亲是典型的代表。而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文化又岂能避而不谈?文中的曾家作为典型封建官僚大家庭,很自然地脱离不了中国悠远的儒家文化熏染。

林语堂先生的Moment in Peking,本着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的意图,将儒家、道家的文化渗透到点滴。而从尼姑庵中的抽签、冲喜到拜神求佛,佛教文化也反映在小说中,这让其著作变得更加宏大、深厚。

3.5中国的建筑文化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其具体的特色为:

3.5.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3.5.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5.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3.5.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3.5.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诚如文中所描绘的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红木花雕、亭台楼阁。这不仅包括姚、曾两家的深宅大院、紫擅木家具、屏风、八仙桌,更包括姚家后来搬进的王府花园。而王府花园门口的石狮把门,里面琳琅满目的亭台楼阁、花园池塘等特色建筑、装饰,不仅让外国人应接不暇,就是中国人也为之倾慕,赞叹不绝。

3.6中国的中医药文化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富,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与西医相比较,它更有着生命力,更为博大精深。文中如对伤寒病的介绍就可见一斑:“伤寒(Shang han)是医生最怕的病。这个病在中国医学上争论的最多,以这种病为主题的医书也最多,最不易了解,也是人懂得最少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病。……”详细的描述让它极具神秘感和诱惑力,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悠久的中医﹑中药文化。

此外,Moment in Peking中的甲骨文,也是中国文化独有的。除上述以外,文中还涉及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及古董、陶瓷、古画、书法、报章书籍、乐器等方面内容,无疑激发了西方读者对于古老中国的“东方想象”,成为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积极地弘扬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4.著作的巨大成功说明推广China English的可行性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而且一版再版,并立即得到了包括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在内的多家报刊杂志的好评,最后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殊荣。

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其成功足以说明中国人是可以用西方接受并喜爱的一种特别的英语表达中国风情的,而China English这种独特的文化载体则被英语使用者所接受并发挥其文化价值。

5.当今国际语言文化环境下China English的传播意义

综观英语的强势发展史,其并非这种语言的强势,而是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和力量有很大关系,因为语言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传播业等领域是紧密相联的。英语语言强势必然也会反过来进一步强化这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传播业上的强势。也就是说,英语强势不是简单的语言世界性的问题,它会通过其强势地位运用各种手段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产生影响。

英语强势给非英语国家带来负面不利的影响可能要多于正面有利的影响。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自由地进行交流,但是语言并不仅仅是传播的工具,它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和身份的标志。面对英语强势的不可抗拒性,许多非英语国家觉得无可奈何,但对英语强势所带来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国主义)又表示担忧,因为这些文化入侵所带来的影响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确确实实存在,而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有人甚至认为文化帝国主义是这些殖民宗主国过去炮舰政策的延续,只是现在殖民的手段相对文明了一点。

所以,非英语国家便会面临一种困境:是要融入世界、发展现代化,还是要孤立自己、保持民族性?要发展现代化就必须融入世界,而要融入世界肯定会对于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变化。中华文化五千年来之所以能源远流长靠的就是其能去粗取精的特性。西方文化通过英语强势必然会影响我国的文化。但是,从长远讲,我们如果能吸取外国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化也一定会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更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从目前情况看,能否成功地走出这一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有效处理国际传播中英语强势的问题。而中国式英语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探索出的一条有效尝试之路。

中国作为具有长达五千年的深厚历史的泱泱大国,无数代的子民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一直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而现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输出量与输入量的极度不平衡,甚至某些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还存在着十分肤浅或者完全背道而驰的观念存在。这就值得我们反思其原因所在。

一个国家往往同时存在两种实力: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显然,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将巨额的投资放在了硬实力的加强上,这无疑使中国的软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削弱。就像老师上课举的例子一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是存在两种实力的,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中国就像一个长着一长一短的双腿的巨人,那条长的腿代表着中国日益快速的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而那条短的腿则代表了中国在文化和精神领域传播的薄弱点。我觉得这个形象的比喻恰巧也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当然中国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展中国的软实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努力。

6.结语

由上所述可知,Moment in Peking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本书的目的是向那个黑暗岁月中不了解中国而鄙视中国的西方社会介绍并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使其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当今世界,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文化外交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内容。利用文化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已是世界大国的一项战略选择。因此,面对英语强势的背景下汉语的弹性,我们应该充满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葛传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1980.

[2]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

[4]张振玉.京华烟云[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