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2009-06-18李华
李 华
摘要: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引发了当代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进取精神、宽容精神、人本精神、务实精神及仁爱精神应成为构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社会各界应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关键词: 多元文化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一、前言
对于“文化”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学派有不同的界定。美国学者、文化学的奠基人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中提出这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其它能力和习惯。”[1]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文化,指区别于经济、政治的社会意识及其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哲学、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通常称为“精神文化”。
文化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然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使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国家希望所在的大学生恰恰是最容易被“西化”的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培养,是事关民族危亡、国家复兴的大事。为了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未来担当民族大任,我们必须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和引导。
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文化已成为一个相互交融的大系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主要表现为:
(一)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传播与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的敌视和颠覆,网络时代的到来,更大大助长了它们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对比的企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不可避免地成为它们攻击的首要目标。
(二)全球化将使西方的文化资本大举进入中国的文化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教育、娱乐、培训等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所能够提供的文化消费极为有限,使得我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因此,国外产品特别是美国的产品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今天的大学生习惯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玩美国游戏,看欧美大片,听欧美音乐。
(三)全球化必然会带来西方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毋庸讳言,西方价值观念和西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中有值得肯定的积极因素,但也有大量的糟粕,如果我们统统拿来,不顾我国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那么我们很可能就会被西方文化所同化。这对处于可塑性极强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乃至生活方式都有深刻的影响,会造成他们不同程度的文化认同危机。
除此之外,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原有的价值体系已无法很好地适应新情况,新的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建立,而新时期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使他们原有的、尚未成型的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们不得不在多种文化观念的冲撞下寻求协调、均衡和整合。
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危机对弘扬民族精神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如何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三、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化应成为构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
中国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所具备的基本特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2]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深厚的底蕴,它所具有的五种精神价值,应成为构成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
(一)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发展,特别是每当外族入侵、政权易手、民族饱经忧患苦难的时期,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往往表现得尤为激越。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反抗压迫的精神和不断砥砺自我、发奋图强的精神。
(二)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几千年来不断汇聚各种思想流派,以及吸纳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营养的结果,也是不断容纳、吸收消化周边国家文化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以我为主、融汇百家、综合创新,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文化,从而铸就了博大精深、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
(三)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人本精神。中国传统中特别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并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塑造了中国文化伦理精神,也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精神。
(四)入世求实、知行合一的务实精神。在这种重视国计民生、积极入世思想的培育下,传统民众大多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们始终心怀天下,情系苍生,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献身。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更加坚强,与积极入世精神密不可分。
(五)心性美德、爱无差等的仁爱精神。传统道德伦理规范中所倡导的德行操守、忠孝仁义等一系列的道德伦理标准,是中国民众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和目标,是人们宣扬和自觉奉行的行为规范。
四、增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具体措施
为了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应强化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我们在政治思想工作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多元文化态势下,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挑战,高校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并巩固其主流文化的地位。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大学生具有识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思潮,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信息,进而自觉认同先进文化,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学生个体文化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思想活跃、学习新知识快,用科学理论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二)增加人文课程,丰富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针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下大学生中出现民族虚无主义、片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高校有必要通过开设多种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人文课程、讲座,或开展系列经典研读活动,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美德、优良民风和气节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认识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的国情,从而增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传统民族精神必须融合时代精神,才能继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中得以完成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我们必须重视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因为只有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真正弘扬民族精神,所以高校应开设西方文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课程,介绍西方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并借鉴、吸收其中的科学成分,引导他们“以放眼全球的宽广视野,以赶超先进的雄心壮志,以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豪迈气概,昂首阔步地走向世界”。[3]
(四)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在当前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文艺作品良莠不齐的状况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创作出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而又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精品,用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
(五)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引起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前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传媒的管理存在疏漏,导致各种不良信息泛滥,从而使大学生在认识、辨别上出现偏差。因此,文化部门和高校要进行必要的信息管理,要重视加强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建立爱国主义、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相关网站、网页,以丰富的内容和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青少年,使优秀的、积极的文化和思想占据互联网的主流地位。
五、结语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视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刚健自强的进取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应成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成分。加强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对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和能力,又有健康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泰勒·爱德华.原始文化[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3]江泽民.在纪念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