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shing snow”or“fishing in the snow”?
2009-06-18郭飞
郭 飞
摘要: 论文通过柳宗元《江雪》的两个翻译版本的比较,结合谐音、结构张力在诗歌翻译诗意综合里的作用,比较分析了“独钓寒江雪”在翻译上应处理为“fishing in the snow”而不是“fishing snow”。
关键词: “fishing snow”“fishing in the snow”《江雪》翻译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之一。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翻译大家都翻译过这首诗,下面从许渊冲和唐一鹤的两个译本探讨不同学者对该诗不同的理解。
许渊冲这样翻译该诗: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1]
唐一鹤这样翻译该诗:There isnt a single bird
In the multitudes of mountain flying.
There isnt a single mans foot-frint
On thousands of mountain paths existing.
There is only a solitary boat with an old man
An alpine rush and a bamboo hat he is wearing,
Fishing alone on the cold river
In the snowing.[2]
许先生用了四行aabb(阳韵),唐先生用了八行各行压韵(耳韵)各自翻译了此诗。从翻译上,前三句的文本理解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但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许先生用了“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而唐先生则用了“Fishing alone on the cold river In the snowing.”可见许渊冲先生用了“钓雪”的直接翻译,而唐则使用了“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钓鱼”。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检验孰优孰劣。
一、谐音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诗意就是诗歌的意味,“意味”是文学作品中极力追求的一种优雅的风味,它是包孕在作品深处的一种审美经验,由诗文本与读者阅读共同构成,它能有效地诱发读者的想象力,唤起读者美的联想,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获得一种隽永回味、寻思领悟的审美体会。“诗意”英语称之为“significance”。“诗意综合”不是文章段落意思的归纳概括所形成的“诗义(meaning)”。“我们所说的所谓‘综合就是指诗的意味,它不是直接意义的给予,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作品语言形式提供的丰富意象、意蕴和曲折的情节而不断投射情感体验的活动,它是诗的形式技巧、诗歌的意象和读者体验回味三方面的综合效应”[3]。同理,在唐诗的翻译中,这种“诗意综合”能不能被某种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不断投射情感体验,获取美妙的“意味”,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创造的最高法则是作家如何利用诗的技巧形式,把内心感受诗意地传达出来,文学阅读的最高法则是如何在阅读体验中获得审美经验。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诗词“平仄压韵”、对仗和谐带来的韵律美、音乐美,而很少关注到词句的压韵、对仗等谐音错落还能给词义、意境的构成带来转换和融合。
从原诗来看,“绝”、“灭”及“雪”是压韵的,但又不全是,但至少可以理解为“谐音”关系。在译本中,唐一鹤注意到了这种“谐音”关系,所以用了“flying”、“existing”、“wearing”、“snowing”四字来入韵,并且将最后一句翻译为“In the snowing”的状语短语。谐音是诗歌诗意综合的重要手段。读者可以从诗句“独钓寒江雪”入手,“作者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使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4](P933)。其一,“独钓寒江雪”的语法结构,如果将“江雪”看成一个词,那“独钓寒”该作何理解呢?其二,“江”与“雪”所形成的诗意却又是如此主观、空洞。2002年有学者分析说:“雪野宏阔并不能突出它的寒冷、孤寂甚至凄清,正是‘钓雪表现出其冷已非一般意义的寒冷。而是生理上的冷上升到心理、精神世界的寒冷与孤寂。”[5]该学者认为“钓雪”是本诗的关键所在,才能产生凄神寒骨的震撼效果,他没有从“钓雪”本身来解释这种理解的合理性,其实只是主观臆断,一种主观感受罢了。他认为“寒”、“雪”二字是来修饰“江”的,那岂不是变成了“钓江”吗?意义何在?笔者认为,“绝”、“灭”及“雪”是“谐音”关系,从而给全诗带来“由虚到实”的真实,再“由实到虚”的意境与诗意综合。正是诗句的末尾一个“雪”字将前面所有的场景生动化了,如果没有这一“雪”字,前面19个字都为“虚”景,无人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反之,也正是全诗在补足了“雪”字后,这一“实”景的背后才产生了深沉的涵义,由此而“虚”,诗歌构成了“虚实相生”的上下关系。可见,在译本中,“绝”、“灭”及“雪”的“谐音”关系是不可破坏的,因为这种谐音关系制约着诗歌篇章的意义构成。再者,“fishing snow”的语义合理性也需要考证。
二、结构张力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结构有两个方面意义:外观形式,指文学作品外在的组织形态和框架层次,属于作品表层形态的静态把握;内在形式,指文学作品内在意思表达所呈现的层次和段落组织”(蒋济永,《过程诗学》,219)。这里要讨论的“结构”指内在形式,而对于“张力结构”,蒋济永通过大篇幅的论证认为,“我们揭示的‘结构内在与作品,跟作品的篇幅、外在形式关系不大(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而直接跟作品内部意义的矛盾相关,这种源自作品内部矛盾的对立因素和关联,就是意义的张力结构”(蒋济永,《过程诗学》,230)。而“张力,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矛盾因素在本文这一统一体中对立,或差异性因素形成对比,或本文中虽无对立以及对比,但本文已与客观世界构成对比或者对立,在这种种对立、对比中产生的某种呈无限延伸、扩展趋势的力。它同时具有离心和向心的特征。一个本文中可以而且常常有多种涨力”(沈天鸿,《现代诗学》,115)[6]。美国新批评理论家爱伦·退特(A.Tate)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张力就构成了诗的意义之源。作品内部的结构张力是诗意产生的重要基础,根据“张力结构”这一理论观点,下面从结构张力角度来分析《江雪》蕴涵的诗意体验。
在译本中,“snow”一词给全文罩上了深沉的涵义,形成“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景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景象中,有人“fishing in the snow”这是一对强力的对比,这种对比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魅力,让人产生多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对立或对比是生成张力的根本性方法”。“对立因为总是必然地意味着紧张的对峙,这种紧张的对峙在一首好诗中又必然地被置于一个统一的基调与结构之中”(沈天鸿,《现代诗学》,115)。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snow”已经与“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等前三个句子失去了联系,从而显得异常“突兀”,其难以形成“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场景,更失去了与“独钓寒江”的对比。而在唐一鹤的翻译中,“In the snowing”除了强调了诗歌的意境之外,还交代了“在天寒地冻,冰天雪地里,有一个人在独垂钓的事实”。“V-ing”使用更是增强了画面的生机感。
三、结语
通过分析谐音、结构张力在诗歌诗意综合里的重要作用,读者可以发现,这种经常用来分析唐诗诗意综合的方法,可以检验译本在保留原作韵味及诗意方面的成效。通过上述的分析论证,似乎唐一鹤先生在对原作的传达上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3]蒋济永.过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诗解析[J].名作欣赏,2002,2:88-89.
[6]沈天鸿.现代诗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本文为黄山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英美文学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2008HSUJYZ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