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经济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2009-06-18伏国田

考试周刊 2009年33期
关键词:人事制度经济体制用人

伏国田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基础教育的发展,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确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政府机构和科研卫生文化等部门的用人观念和制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功能将不可避免地渗透和影响中小学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人力的流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中小学人事管理,其相对封闭的状况不利于中小学教师与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双向流动和选择,极大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人才的流动将进一步加快,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面临着新的问题,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的步伐迈得越慢,受到的冲击就会越大。

1.人事制度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现行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在现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从数量上已基本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但整体素质和质量要求还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极为突出,城乡分布、学段分布及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小学,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教师的调动和补充全靠行政性手段,城区和城郊学校教师大量过剩,造成教师资源浪费,而农村学校不仅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而且教师合格率严重偏低,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要求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严重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2.人事制度改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基础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则是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关键。中小学教师是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层次发展变化着的可持续资源和再生资源,必须建立动态调控的管理机制,使中小学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从而理顺中小学管理的一系列关系,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更进一步地促进教师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法制化,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型的中小学教师职业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合适、质量较高,适应实施素质教育要求,能够担负起科教兴国奠基工程重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人事制度改革的内容

1.改革用人机制。

改革用人机制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重点是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校长聘任制。长期以来,中小学的用人机制单纯强调计划手段和行政手段,校长任用方式单一,教职工还捧着“铁饭碗”,吃着“大锅饭”,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尤其是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形成,客观上要求中小学引入竞争机制,以及采用合同制的用人和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

在校长的任用上,一要严格任职条件,规范职数设置;二要引入竞争机制,公开公正选聘;三要实行公示试用,加强任前监督;四要实行聘任制度,强化任期责任。在教师的聘任上,一要严格核定编制,科学设置岗位;二要严格考核考试,提供聘任依据;三要坚持公开公正,实行全员聘任;四要采取多种途径,搞好减员分流。近年来有些地方的中小学用人制度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人事制度。

2.改革管理制度。

在计划体制下,相关部门将教师统称为“干部”,进行了身份管理,形成了一整套“超稳定”的机制。具体而言,教师与学校之间没有建立起新型的合同关系,人才还是单位所有;专业技术职务只与教师的身份挂钩,不与岗位挂钩,只能上,不能下,教师的责、权、利不明;教师的住房、医疗、退休保障等都由学校负责,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人员只能进,不能出。所有这些形成了事实上的“铁饭碗”,而“铁饭碗”又严重地阻碍了教师的合理流动。所以,解决教师管理的问题,首先要确立教师与学校的合同关系,通过合同建立聘任关系。

从根本上看,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要靠新的用人机制,变“单位人”为“系统人”或“社会人”。我们要积极探索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和形式。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会逐渐培育和形成各种各样的流动机制和形式。所以,要尝试运用市场化的手段促进教师流动。对新聘任的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实施合同管理,约定聘期。另一方面,政府也要调控教师流动,可以是单位内部岗位之间的流动,也可以是校际之间的流动,以期解决师资不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改革分配制度。

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主要内容是实行中小学校内结构工资制,是将平均发放的津贴和学校各种补贴纳入校内工资,按每个教职工履行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效益拉开档次,将教职工考核结果与校内分配直接挂钩,强化校内分配的激励功能。在岗位聘任和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工资与工作任务和业绩挂钩,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充分体现以岗取酬,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在学校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

三、改革中要解决的问题

1.编制问题。

编制问题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提。编制过大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编制过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编制标准既要保证基础教育的基本需要和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又要有利于办学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在班额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城市学校一般为标准班额,而农村学校或者班额较大,或者班额很少,因此,在确定编制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宏观调控,动态管理。

2.拖欠和低标准发放中小学教师工资的问题。

工资要发挥激励作用,关键是要根据教师的工作数量、质量和实际贡献拉开档次,但是许多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长期偏低,拖欠工资的问题还很严重,这一方面削弱了中小学搞活分配的力度,因为工资中活的部分由于拖欠和低标准发放难以进行再分配,另一方面由于拖欠和低标准发放教师工资,许多薄弱学校和边远农村学校的教师纷纷流向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致使一些薄弱学校和边远农村学校出现教师短缺现象,长期下去,会极大地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基本平衡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同学历、同职称教师的工资待遇,缩小城乡教育差别,落实农村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是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有效保证。

3.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做好教师的社会保障工作,是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就不能打破现有人员的身份,无法实现能进能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因此,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健全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退休、落聘、转岗和富余人员的分流工作。

4.全社会参与和支持问题。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其顺利实施,就要在各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与组织人事、财政、劳动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协调配合,主动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加强对本地区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评估与指导,以便把握方向,掌握节奏,促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我们必须加快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保证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人事制度经济体制用人
《当代中国人事制度》出版发行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燕昭王的用人智慧
用人还需讲原则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成吉思汗的聚才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