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09-06-18邱丽琴
邱丽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到积极主动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科目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学生学习新知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1.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说一,学生不能说二”的模式。学生如果不能发问,只能静静地听,就会学得呆板,学得沉闷,处于被动地位。只有民主的气氛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感觉到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通常可通过表情、语言来营造良好气氛,在教学中仪态表情不应太严肃,而应面带笑容,用期望的目光注视学生,以达到以目传情、感情交流的目的;语言要带着引导性和激励性,少批评多表扬,让学生在良好的气氛中学习。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都来源于问题的解决。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到知识进行假设,教师应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未知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开新课前,我与学生做了一个游戏:“现在看谁能考倒我,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我就能用半秒钟的时间说出这个数是否能被2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数字要考倒我,很多学生说出很大很大的数,结果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学生又惊奇又羡慕,同时又急于知道老师能这么快判断的秘诀。随后我抓紧时机问:“你们想知道秘诀吗?”“想。”我便顺水推舟地出示2、4、6、8、10、12、14、16、18、20、22等数字让学生计算能不能被2整除,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计算,我再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个位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于是进入新的探讨过程,学生讨论观察,寻找发现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一个小小的引趣设题引起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在学生的渴求中揭示课题,再进入新的教学,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发展创新能力
1.活用教材,巧设问题,使学生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挖掘教材的智能因素,设计有序、有思路的思维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深入理解掌握新知识,逐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维方法。教师应巧设问题,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确定探究的方向,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问题。
2.让学生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尝试教学理论提出:“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只有尝试才有创新。”只有尝试才能成功,教师应从尝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让学生只知道结果不知道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必须通过拼摆、实验、讨论争辩等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发挥互补,使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创新思维。
合作研讨,即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小组中讨论,同学之间互补发言,可以增强合作能力,更能增强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应用题中:“两列火车分别在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5小时后两车途中相遇,甲乙两站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我用多媒体先出示线段图,演示出两车同时行走的过程,再出示问题,已知两车速度和时间,求两地距离,用几种方法求?怎样求?让学生互相讨论。学生根据题意和演示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可以先求甲车的路程,再求乙车的路程,最后将两个结果合起来。又可发现先求两车每小时共行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路程。我让学生讨论哪种方法简便,与哪些定律相关,把应用题与运算定律联系起来,互相提出根据,学生有创造性地得出了求相遇路程的方法和用多种方法解题,并与已学的方法联系起来。通过合作研讨探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在学会合作的同时发展了创新思维。
三、精心设计练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课堂练习题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设计,做到目的性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新颖,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可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的练习题。
1.练习题要有层次,从尝试题到基本题到发展题至技能题一步一步加深,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理解和内化知识,从而形成和发展技能。
2.练习形式要多样,以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如改错、竞赛、抢答、填写、判断等,这些新颖的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可使学生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
3.在练习中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有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观察、尝试、思考、讨论、练习、探索和创造,才能发挥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