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好示范院校 办好高职教育

2009-06-17张德新杨希武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模式改革高职教育

张德新 杨希武等

[摘 要] 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加强支撑专业建设的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和课程三个重要条件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四个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示范院校建设;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0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3000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但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来说,完成三大任务的要求各有侧重。高职院校的使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人才培养是其核心任务。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是通过学校不同的专业培养出来的,所以,专业是学校最基本的办学单位,它承载着各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示范院校建设背景

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的亮点,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相对于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基础能力、人才培养质量都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因此,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既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为了引导全国高职院校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的发展道路,2006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启动了国家和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工作。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从2006年~2010年实施,2006年~2008年3年遴选立项,2008年~2010年3年检查验收。3年来,国家完成了109所、湖北省完成了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遴选工作。

2008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我院为湖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标志着我院内涵建设与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关怀,对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国家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工程的“211工程”一样,也是国家新时期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工程和质量工程,符合国情、符合民心、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标志着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步入了新阶段。对于立项建设的院校来说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发展新机遇。

二、示范院校建设项目

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通过具体建设项目为抓手来进行的,其建设项目包括重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各个方面。其中,专业建设是核心,因为只有把专业建设好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才将会得到极大地提高,进而学校整体的综合办学实力也将得到同步提升。在专业建设方面,我院紧密结合十堰“一主四大”的产业发展战略、湖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和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院30多个专业中选择了汽车运用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5个专业作为示范院校的重点项目进行建设,并以此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带动社会服务能力和其他项目的建设。其根本目的是努力培养出既符合区域产业规划需求,又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一个龙头、三个条件”建设

[JP3]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项目很多,专业建设是众多内涵建设项目中的龙头,其他所有建设项目都是为专业建设这个龙头服务的。在专业建设中,支撑专业建设的条件也很多,最重要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课程建设,简称为“一个龙头、三个条件”建设。

(一)“一个龙头”建设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对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改革与发展影响很大。换句话说,区域经济中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造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

由此可见,在“龙头”建设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市场意识。一方面要面向市场、适应市场,主动服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也就是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开办什么样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这种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适销对路”,企业才能够“用得上”;另一方面还要研究市场、预测市场,要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前瞻性。也就是说未来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筹划试办相应专业培养这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人才,以增强发展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三个条件”建设

一是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必备条件。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的,而高技能人才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动手,知识才能转化为技能;只有实践,技能才能达到精湛。显然,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为了切实提高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成为虚拟性和生产性的,使校内的实训环境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相一致是解决实训问题最有效的方案。虚拟性实训是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学生以自然的方式与这种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会。生产性实训是指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进行的具有岗位生产性质的实训,实训规范执行职业标准,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是学徒与师傅的关系。在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流程所营造的模拟仿真环境下进行的同规格的实训,也可以视为生产性实训。实训基地建设目标是:生产性实训要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大部分比例,达到80%以上。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每个专业培养或引进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比例高,聘请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比例高,这是国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师资队伍的要求。提出了“两个比例高”的建设目标,前者是对教师个体的“双师”素质要求,后者是对教师群体的“双师”结构要求。显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是: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达到1∶1以上,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度。

三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开发以企业系统化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具体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供给人才成长的“奶粉”。显然,课程建设仍然是支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课程建设目标是:每个专业建设5门左右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

在“三个条件”建设中,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围绕课程建设这个核心的要求来进行的,都是为课程建设服务的。也就是说,课程建设和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实训基地就建设什么样的基地,课程建设和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建设什么样的师资队伍。

四、“四个模式”改革

“四个模式”是指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目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积极推进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大力推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是高职教育倡导的职业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是高职教育引进和推广的课程模式。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深化“四个模式”的改革。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模式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四个模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办学模式的特色和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是教学模式中教学计划制定的核心内容。

(一)办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并且“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必由之路就是必须要走这条路,这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与企业结合,不与地方经济结合,教育就是空的。深度、长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高职院校办学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顶岗实习、教育培训、“订单式”等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高举校企合作大旗,广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主体是学生。它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需要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由此可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工学结合,我们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创建多种形式的体现工学结合本质要求的具有工学结合内涵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德、才、智、能。

(四)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框架和思路,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空间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特定形式。高职院校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我们正在全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实施,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更好更多的优质“奶粉”——课程。

总之,示范性高职院校各项建设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高职院校的灵魂,也是我们工作的主线。加强“一个龙头、三个条件”建设,深化“四个模式”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实施途径。建设好示范院校,办好高职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猜你喜欢

模式改革高职教育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探析
拓展训练下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现代高职院校教研活动改革与创新探讨
“变被动为主动”机械类工程图学课程作业评价模式改革与应用实践
“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ESP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