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抚郧诗歌思想内容略说
2009-06-17王学范
王学范
[摘 要] 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王世贞抚治郧阳仅有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但在此期间创作的诗歌却多达263首。这些诗就思想内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感事抒怀类、唱酬赠答类、山川景物类,它们分别主要自绪、情、意三个方面勾描,复从自我向他人、自然延伸叙说,结撰出了一个完足的立体诗意境界,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和思考价值。
[关键词] 王世贞;抚郧诗歌;思想内容
[中图分类号] I206.2 [HT5H][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3008404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自称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万历二年(1574)九月,王世贞以右副都御史衔抚治郧阳,并提督军务;万历四年(1576)六月升任南京大理寺卿,但旋即遭弹劾回籍听用。实际在郧任职一年零九个月。
王世贞抚郧不到两年却著作甚丰,尤其是其诗歌创作,数量甚巨,达263首,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是在绪、情、意三个层面展开,形成了一个完足的逐臣情意世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欣赏价值,在其毕生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独到的地位。
一、纯粹的乱绪——弃置于穷荒的感事抒怀意缕
此类诗计有33首,可以说,这些诗是写给自己看的。名之为纯粹的乱绪,是因为它们都是写愁苦情绪的,表达的是到穷荒郧阳的被弃置感。
王世贞的早年理想是做一位像司马迁那样的史官,端坐兰台,秉笔直书,著就明代的“史记”,以流芳百世。因此,尽管朝廷任他为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提督军务,官至三品,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但他并不满意。相反,在郧阳一年多时间里,他一直郁郁寡欢,愁绪满怀,常常借酒浇愁,不时流露出辞官的念头。他的感事抒怀类诗歌,几乎都是抒发这种心境的作品。
早在赴任郧阳与弟王世懋江口告别时,他就表达了对朝廷任用的不满,告其弟:“汝兄开府谩言贵,挟影萧然下渚宫”[1]276。赴任途中,又作五言排律《郧阳道中》。诗篇主要描写郧阳群山的巍峨险峻、河流的湍急喧嚣、山野的荒僻无人、道路的崎岖艰险。最后,诗人发出“麇子甘从徙,郧公肯再来”的疑问,并以“俱言叱驭好,未有凿空才”[1]408作结,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不愿到郧阳来任职。
到郧阳任职以后,这种思想情绪不仅没有减弱,反而与日俱增,这在他的许多诗歌中都有反映,如在《乙亥元日独坐试笔,时五十矣》中他说:
[HTK]将登服政心犹懒,欲数前非念已徂。了却朝天无一事,已拼清兴到屠苏[1]539。
在《清明遇雨》中他又无力地吟道:
[HTK]昨岁清明指冀方,今朝寒食滞郧阳。儿曹上塚亦随俗,客子思亲偏断肠。四十九年年已去,一百五日日初长,毋论积雨断新火,纵得余光非故乡[1]540。
而其在万历四年(1576)春写的《初春偶成自嘲》可以说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HTK]五十俄加一,萧然两鬓丝。山城催暮紧,地僻受春迟。罢吏无余牍,挥毫仅小词。迂疏窃自喜,除目未相知。
[JZ]其二
[HTK]礼乐皇舆远,恩波圣德长。只今连帅地,自古逐臣乡。水驿鱼羹美,山田穄饭香。一城如斗大,人笑夜郎王[1]374。
诗作以自我解嘲的笔调抒写了诗人到郧阳这穷乡僻壤、斗大小城任职的孤独、凄凉、不满而又无奈的心情。另一首《乙亥郧城除夕》也堪称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HTK]爆竹时时劲,屠苏缓缓斟。争先儿辈事,恋旧老人心。泽国音书远,波臣岁月深。烛花浓不剪,抱膝自微吟[1]375。
除夕之夜本应是万家团圆之时,可诗人却因官身不能与家人团聚,只能蛰居郧阳山城自斟自饮,孤独守岁。诗作抒发了诗人盼望家书、渴求与家人团聚、厌倦宦游生活而又不得归家的百无聊赖的复杂情感。诗中“争先儿辈事,恋旧老人心”一联,表达了人们年轻时争强好胜、期望建功立业,到老年却往往只能沉溺故昔的普遍心态,具有很强的艺术概括力,堪称千古名句。
他在郧阳期间还创作了著名的《九友斋十歌》,诗表看似抒发自己对山水、古法书、古石刻、古杯勺、古名画、二藏经、诗文的喜爱,表示要以此九者为友,相伴终生,内里却隐寓着无边的寂寥。喜爱九友虽是文人积习,却也有着深重的无奈。
二、无奈的关情——投递给交亲的唱酬赠答章阕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这积重难返的无奈该怎么宣泄呢?所幸的是,倚着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在文坛积久实力与性情交结,尽管王世贞到处地偏远、交通不便的郧阳任职,但亲朋故旧与他的交往、联络并未因此而中断,而地方士绅与文字贤达也乐于同他交契。于是便每有书信来往、亲朋来访,每有长者寿诞之邀约、官员升迁退引之迎送、文朋诗友之逢聚……所有这些,他都以诗唱酬赠答,三个年头累积下来共有82首。在这些写给他人看的诗中,诗人主要抒发的是寂寥之中的别一种无奈——于心实有、于眼无望的对亲朋好友、文坛同党、故交新识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其中,他对同是诗人的弟弟王世懋最为思念。可以说,到郧阳任职后,他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关切着弟弟。而在唱酬赠答类诗歌中就有多首赠给弟弟,例如《敬美尚宝使秦,有江藩之擢,取道郧阳,言别,聊而有赠》:
[HTK]秦川杳霭一星稀,奉使仍闻有赐绯。但喜银鱼新佩好,不论金马旧游非。
风回嵾岭栖鸿独,云满襄江去鷁微。寄语高阳诸社友,醉翁何日不思归[1]548。
诗歌表达了因弟弟擢升而感到十分喜悦的心情,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独处郧阳的孤独、寂寞之感和对弟弟将要离别赴任的怅惘之情,抒发了对亲朋的深深思念情怀和思归愿望。而王世懋在离开郧阳赴陕西任职的途中寄来两首诗,他马上吟就《舍弟自均州城楼别后,道寄二诗,有感辄和》:
[HTK]高楼一望思漫漫,两地江山酒未残。欲数对床俱梦境,向来携手是愁端。
诗成玉体君其爱,书到银钩且自宽。若遇故人论世路,华阴虽险不为难[1]542。
诗人登楼远望,思绪漫漫。回想均州送别,酒犹未残,但人各两地,只能在梦境之中对床夜语。因此,诗人发出了欢聚意味着新的分别,徒自给人增添愁绪的感叹。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情绪虽有振起,称赞弟弟诗作精美、书法精湛,勉励弟弟要不畏世道艰险、克难奋进,但这只是对弟弟的寄望,并不能掩遮自己内心的怅失和对宿命的无奈。赠给王世懋的诗还有《敬美尚宝弟,以七言长律卅句及洪崖图、古方壶为寿,倚语作答,数亦如之,而悽然之旨殊矣》、《敬美尚宝使秦,有江藩之擢,取道郧阳,言别,聊而有赠》、《与敬美少参登太和绝顶二首》、《谢弟寄古方壶》、《谢寄洪崖图》等,都是在短聚与长别处着笔,写得情深意长、真挚感人。
在唱酬赠答类诗歌中,更多的是王世贞与文朋诗友唱和诗。如《助甫约登太岳候之不至》、《寄肖甫》、《三月晦日助甫、见甫于使院清美堂联句,因赠》、《移舟助甫分得牛字》、《见甫与余交久矣,忽以书帑及诗来,贽请执门人礼,以此辞谢》、《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邀助甫兄弟登城北楼》等,都是他与所谓“吾党有三甫”之中的肖甫张佳引、助甫张九一兄弟的唱和之作,无不洋溢着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也多涵养着对这种深情厚谊只能长久生发于心而不得长久披覆友身的怅惘。如《移舟助甫分得牛字》:
[HTK]麇子城南看放舟,鸣笳叠鼓不宽愁。过云石逈如人立,破壁江能学字流。
此际雄谭还白马,早时真气失青牛。亦知别后无他事,肯为嵾峰暂少留[1]542。
这首七律是王世贞陪同好友张九一乘船观看汉江龙舟竞赛分韵赋诗而成的作品。诗作描绘了汉江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和郧阳城外美丽的江景山色以及朋友之间高谈阔论的情景。诗中“鸣笳叠鼓”的热闹场景、优美的江山景色与诗人“不宽愁”的心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种心境的产生正是因为朋友张九一即将离他而去。又如《见甫与余交久矣,忽以书帑及诗来,贽请执门人礼,以此辞谢》:
[HTK]军城烟柳暮苍然,忽随孤鸿棐几边。今日子云仍问字,当时文举已忘年。
书来绣段难为报,家有青箱敢吝传。莫道郧江无柳折,也曾相系孝兼船[1]544。
王世贞的好友、张九一的弟弟张见甫送来礼物和书信,要求拜王世贞为师,王世贞便以这首诗来辞谢作答。诗作赞扬张见甫才华横溢、寄来的书信精美,并借“子云问字”和“文举忘年”两个典故,追忆了他们成为忘年之交的往事,责怪张见甫不应该有拜师之请,表明即使没有师生关系,自己也会毫无保留地与之切磋学问。张见甫的礼物和书信为才学而来,而王世贞的答诗则是为情谊而去,两相参商,是极易见出作者居郧的寂寥和对情感的需要的。
而综析上两类亲友酬唱,我们似乎也可以先结出一论:其对交亲之思念与关情,实际上也是作者僻居郧阳需要交亲慰藉的一种折转,类似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笔法。
唱酬赠答类诗中也有不少是写给尊者长者、朝廷偱吏的。如《陈丈子兼,自蜀右辖谢事归,数辞征召,养性自适,唯词翰流传人间耳,今年七十而神明愈茂,时余方填郧襄,未能趋贺,赋此寄怀》,是写给陈子兼的贺寿诗。诗作描绘了陈子兼辞职归隐后悠闲自由的生活,赞扬他的诗文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能够成就王业、教化百姓,因而名惊四座;对陈子兼面对征召毫不动心,而甘愿过羊裘鱼钓式的生活,潜心诗文创作与研究等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极力推崇。《寄送廷尉孙公渡襄北上,时郧镇自公疏开督府申军令,不佞忝继武云》两首七律,作于明万历二年(1574)王世贞到郧阳履任之初,是诗人写给前任孙应鳌的送别诗。诗歌盛赞孙应鳌创立郧阳提督府的功绩和抚治郧阳的政绩,称赞他堪与晋代镇守荆襄的征南大将军羊祜媲美,足以使平庸无能的官吏自感惭愧而归隐还乡。《宗良王孙,旧示严氏毁先公三密启,今复远辱,新诗一章见贻,感而报谢》这首七律是诗人为答谢王孙朱宗良而作。诗作表达了对朱宗良人品和才气的仰慕和对他当年出示严嵩诬陷父亲密信的感谢之情……
如此作品还有不少,所表达者或敬或慕、或歌或颂、或感激或酬谢,不一而足。然而这也只是字表,字里则无不深嵌着逐臣仄居、有志不得伸展的失落,对照诸贤名世的德业功业,于自身也是别样的一种无奈关情。
三、多义的命意——寓托于山川风物间的句藻
如果说前两类诗一主写绪一主写情,那么山川风物类诗则主要是写意的。从数量上看,这类诗占了王世贞抚郧诗歌的大部分,共148首。可以说它们都是作者写给自然与社会的,当然,也可以把这类诗当作诗人从逼仄的我绪和狭小的人情里解脱出来的写照。
王世贞虽然对到郧阳来任职并不满意,但对郧阳的山川风物却情有独钟,常常在公事之余兴致勃勃地游览辖区的风景名胜,与凡郧府城阙及郧县七景、郧西八景、竹溪八景等他皆有跋涉,且每次游览都有记游诗作。当然,游得最多的还是武当山,武当山的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九宫、八观、二十亭台、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庵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与吟章,这些吟章也最可玩味——其山川风物命意的多义性较集中地表现在这里。
值得说明的是,我们以“命意”二字梗概此类诗的内容,是因为总的来说这些诗感染力并不强,却颇启人思索,换句话说,王世贞在结撰这些诗时,其思力的运用远胜了情绪。而这类诗又可粗分为两大子类:
第一子类是解说景观诗。它们或因景名说景象、或因景名说典实、或因景名说意趣,如《系马峰》、《风岩》、《青崖》、《渊默亭》等绝大多数描写具体景观的诗章,多是解说景观名之所得由来,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丰厚学养,间亦有灵动的思维。其间各景各诗有各意,命意纷纭,然而,纵览虽意发新野,甚或时有令人讶叹处,却多发于敏而寂于浅,终无大的思维价值,亦乏隽永的欣赏价值。
第二子类是即事写景诗。这类诗虽不似第一子类般命意纷腾,却单纯而丰厚,煞是动人思维。如他的《太和即事四首》之一:
[HTK]名出登封晚,功存象帝先。路疑鞭石就,室似凿空悬。有壑难窥地,无峰不刺天。所游疑梦境,回首即茫然[1]374。
笔触所绘的是武当山道路崎岖、宫观巧险、沟壑纵横、山峰高峻的壮观景象,表达的是诗人犹如梦境的游览感受,但很显然,遣词命句几乎不着情感。又如他的《由太和登绝顶二首》:
[HTK]千盘转尽见三门,七十二峰朝至尊。下插香炉胜庐岳,中悬天柱即昆仑。
琅璈挟籁睛疑雨,金殿摇光夜不昏。欲指群方无可问,青山处处白云屯。
[JZ]其二
[HTK]绛节朱幡飘渺间,纵非天汉不尘寰。平超五岳王公位,肯数三峨伯仲山。
千嶂雾深银作海,九霄云净玉为关。空余沆瀣零仙掌,消渴相如可再攀[1]541。
蜿蜒曲折的蹬道,千姿百态的山峰,优美动听的仙乐,辉煌灿烂的金殿,翻腾激荡的云海,七十二峰朝大顶的奇特景象,都一一展现在诗人的笔下。此二诗亦如《太和即事》,非无主观色彩,只是情感为命意所遮蔽、为敬仰所屏掩,诗人拟远古、方它山,意在象刻道教名山也。
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王世贞山川风物类诗中,有一部分是借歌咏山川风物来讽刺、揭露明代统治者以表达对朝廷的不满的,颇具积极而深刻的思想主题。例如《武当歌》:
[HTK]有黑帝不卧玄冥宫,再佐真人燕蓟中。乾坤道尽出壬午,日月重朗开屯蒙。人间大小七十战,一胜业已归神功。久从北极受尊号,却向西方称寓公。武当万古郁未吐,得吐居然压华嵩。是时岂独疲荆襄,雍豫梁益皆为忙。少府如流下白撰,蜀江截云排章。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南岩宏奇紫霞丽,甘泉九成差可当。十年二百万人力,一一舍之空山旁。呜呼!英雄御世故多术,卜鬼探符皆恍忽。不闻成祖帝王须,曾借玄天师相发。汉武空邀王母过,高真不显宋宣和。功名虽胜无乃晚,混屯时来当奈何[1]279。
明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攻克南京,宫中火起,惠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即帝位,史称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登基后,为了掩盖自己篡位夺权的不道行径,使自己的皇位合法化,一方面大肆宣扬自己是“奉天靖难”,并且受到真武大帝的神力助护,以蒙蔽不明真相的百姓;另一方面,从永乐九年(1411)开始,调集全国各地二十余万工匠,不惜耗费巨资大修武当山宫观,历时十四年之久。不仅使武当山所在的荆襄地区百姓不堪其苦,而且全国许多地方的人民也深受其害,负担沉重。王世贞的这首《武当歌》,形象地描绘了朱棣大修武当的情景,大胆地揭露了因此而加重负担,百姓苦不堪言的事实,辛辣地讽刺了朱棣求神拜佛,制造“君权神授”谎言的卑劣行径。又如《回龙观》:
[HTK]绛节春时憩,玄宫夜不扃。薛衣屏日月,松骨破雷霆。剥落群真像,凄凉上帝庭。蚁台留雉堞,蜗壁断丹青。王气千年合,銮舆一夕经。河山被容卫,草木吐精灵。谷意三呼应,云疑五彩停。莫将荣辱理,来此叩桑溟[1]385。
诗歌描绘了回龙观蒿草蔽日、蚁穴累墙、群像剥落、壁画残破的衰落、凄凉景象,和当年明成祖朱棣大修武当山时祥瑞聚集、草木葳蕤、山河呼应、彩云停步的盛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明确指出:拿人世间的兴衰成败、荣辱沉浮来叩问神灵是没有用的。语含讥讽,直刺明成祖朱棣皇帝。再如《武当五龙歌》:
[HTK]昔时五龙化五公,口授睡法希夷翁。恬然一境天地外,晋汉周宋皆为空。君不见,南阳卧龙卧隆中,鱼水万古君臣同。定军山头葬龙蜕,赤帝烬息龙何功。呜呼!五龙之睡睡亦浓,左耳忽割不可踪。龙潜龙跃各有会,即使终卧谁知龙[1]278。
诗人借歌咏武当山五龙宫来评论刘备、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认为即使他们的关系如同鱼水,诸葛亮得到重用,尽展才华,但在他们相继死后,功绩也不复存在了。诗歌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
三诗所述景观与角度各各不一,而命意趋同,也同样是写意逾越了抒情。是王世贞在郧诗篇中的命意诗,而不是刻绪绘情诗。
而综述以上文字,我们不妨依序画出这样三条轨迹:对象由我及人及物;内容由绪及情及意;情感由浓烈而渐趣平和以至于散淡。而且,我们可以由此进一步作结:世间事真的是关身则惘则乱、关人则和则顺、关物则清则智。当然,我们的条梳与归结并不说明王世贞是写了一类诗而后再写另一类诗的,内里并不镶嵌着时间秩序,自然时序里的诗人情怀与意绪总会是扑朔摇摆的,而作为描写人的情怀与意绪的诗歌则总是当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