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加强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思考

2009-06-17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9年4期
关键词:专职党群职业化

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

为加强社区党建,凸显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上海要在党的执政队伍建设上有思考、有突破的要求,上海市委组织部牵头组成“居、村、两新”等专题调研组,对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进行调研。其中,由黄浦区参与“社区”组织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课题调研。

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首先,这是适应社会转型、夯实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在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转型的过程中,过去社会成员固定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社区人”转变,要应对这个挑战必须实行从单位党建、街道党建向社区大党建的转变,拓展社区党组织的社会功能,推进社区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强化党对社会、公民的关怀和服务,同时不断创新组织管理和社会操控的理念与技术,为党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资本、政治资源与执政经验。以社区党建引领社区发展,切实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社区发展资源,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发展优势,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社区发展动力。

其次,这是发挥社会整合职能、拓展公共领域的迫切需要。我国全方位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托盘”。社区基层是党和政府与人民血肉相连的纽带、是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社区居民安居乐业的家园。随着城市管理职能社区化,要求城市基层政府转变职能着力点,即由纯粹发展经济转变为供给社区公共产品,致力于形成安定安全的社区治安秩序,便民利民的服务网络,团结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舒适优雅的社区环境,规范有序的社区管理。因此,必须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职业化、专业化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是推动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

(二)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可行性。首先,区域性大党建的实践推动社区党务工作的职业化进程。近年来,为适应区域性大党建新格局的要求,黄浦区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创新党务干部选拔机制,采用社会招聘、志愿服务等方式,开始逐步建立党务干部人才遴选、储备和输送机制,以推动基层党务工作岗位的职业化进程。社区(街道)党工委管理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队伍活跃在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建以及“两新”组织党建等方面,借助和运用党员服务中心的平台,为居民区党支部开展各项学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提供有力帮助和服务;协调社区党组织横向之间、与驻区单位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了社区(街道)党工委与基层党组织之间管理上的薄弱环节。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务实作风和敬业精神初步得到展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增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辐射力,基层党建的工作领域因此得到拓展和延伸。

其次,社会工作职业化为社区党群工作的职业化拓展了空间。随着社区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成为正规的职业。黄浦区相继成立了阳光、新航、自强工作站,促进了社区专业工作者队伍的发展。当前,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总量逐年增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也已正式推开。基层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可以抓住机遇,通过把党员社会人才培养成党群工作者,不断扩大基层党群工作者的蓄水池。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不断推进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在社区、两新组织中设立部分职业化党群工作者岗位,通过公共财力给予支持,是岗位职业化与人员流动化的统一。党组织书记可以在社会化招聘的党群工作者中选举产生,落选后可以继续担任党群工作者,或自主选择从事其他职业,从而实现社会化运作与民主选举的相互衔接,形成可进可出、可上可下的良性机制。同时,还可以通过薪酬体系、职业阶梯和职业生涯的设计,给予基层党务工作者以有效激励,做到人才专业化、岗位职业化、发展有空间、职业有阶梯、退休有保障,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

二、黄浦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黄浦区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在区委的高度重视下得到了较好的加强。但是由于社区党群工作者的职业定位、职业定向、职业身份、职业薪酬、职业阶梯等机制尚不完善,他们仍然存在素质能力偏低、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的要求。

(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现状分析。目前,黄浦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214名,其中,事业编制56人;非事业编制158人,包括失业聘用的28人,属退休和协保、下岗后聘用的劳务协议人员130人。这支队伍呈年龄老化、学历较低、收入低、业务能力较弱的特点。

从年龄结构看,46-55岁占总数的67.76%,56岁以上的占总数的25.23%,呈现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趋势;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下学历占总数的69.63%,远低于本市新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从业务资历看,聘用前无党务经历的占总数的45.03%;从收入情况看,非事业编制干部月均收入仅1100至1600元,事业编制干部月收入保持在3027至4110元之间,但在事业编制中级数最低且无提级增资机制。

(二)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建设步伐滞后。各部门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和认识并不统一,理解也不清晰。在实际工作中,与领军人才、非公人才相比,社区党务工作人才并未作为重点真正纳入人才工作格局中,“社区党务工作人才也是人才”的理念尚未形成社会共识,突出表现为:

一是社区专职党群工作的职业身份不明。国家职业分类里没有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这一栏,身份得不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导致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难以解决,引起晋升机制的缺失。

二是工资待遇不规范,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第一,非事业编制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月收入偏低,只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一半左右。第二,分属事业编制内外的职工在工资基数和社保待遇上差异悬殊,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第三,缺乏收入激励机制,奖金比较平均。第四,事业编制人员工资没有正常晋升机制,绩效工资与街道内其他事业编制人员差距太大,且不同街道之间的标准也不统一。

2、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梯队建设不合理。从目前的情况看,老中青三代社区党群工作者的人数呈“倒三角形”。一方面,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群工作者面临退休;另一方面,愿意从事社区党群工作的年轻人数量不多,且缺乏经验,需要磨砺和锻炼,工作上较难获得认可。黄浦区社区党群工作者中退休返聘的占总数的53.27%。2009年各居民区党组织换届需调整补员占总数的46.72%。有的街道已出现了“书记荒”,使得未来几年社区党群工作面临年龄断层的隐忧。

3、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工作的持续动力不足。一是看不到职业上的上升空间,工作业绩和能力与职业上升没有挂钩,缺乏个性的职业生涯设计;二是看不到薪酬上的上升空间,无法从收入上体现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资历、绩效、作用和能力上的差异;三是从制度上缺少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人文关怀,缺少激励保障措施,久而久之,他们工作的能动性减弱。

4、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成才的智力支撑不强。目前在招录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过程中对其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的制度设计过于简便,由于考察方法单一和考察力量的不足,以致招录的部分同志“先天不足”。再加上现有的职后培训体系不健全,对社区工作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比较突出,绝大部分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走上工作岗位后得不到正规的、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和技能的培训,知识更新缓慢,绝大多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开展工作一靠上级指导,二凭传统经验,而他们的经验大多是计划体制下的党建工作经验,创新的力度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

5、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缺少系统性和规范性。首先,选拔渠道不宽。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和财政体制的影响,目前社区(街道)党工委选拔聘任的对象大多为下岗职工、退休人员、社区居民等。选拔范围的局限性决定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年龄结构与知识结构。其次,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社区(街道)党工委对社区工作往往是评价单项工作比较多,考核全面工作比较少。部分社区(街道)党工委出于对社区工作者的开支来源、身份、待遇等方面的考虑,对社区工作者基本上不严格考核,只满足于“有人干事”,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三、建立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职业化机制的思考

(一)加强领导,建立责任机制。首先,要建立社区专职党务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和完善领导责任机制是强化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区委组织部负责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总体规划、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部门协调等事宜,进行协调、指导。在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居民区党委直接履行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具体管理职能,进行统一管理,完善以居民评价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机制,健全提升管理和服务能力的素质培训和多层面激励机制。

其次,要落实法律和制度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要依据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要求,参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特别要参照《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意见稿)》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中央两办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区委组织部会同人事局、劳动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黄浦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管理办法》和《关于黄浦区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聘用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规定》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范围、聘用、管理以及待遇问题。社区(街道)党工委负责制定实施细则,进行考核和管理,实行规范化管理,把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确保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二)优化结构,完善选拔任用机制。把年纪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和有一定社区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中,是推进这支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关键环节。立足“政治素质高,文化程度高,工作水平高,年龄结构优”的目标,运用市场运作模式,制定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的来源、职业定位、岗位要求及准入机制,从而提升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职业形象、社会地位和功能作用。

首先,来源与配置。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来源与配置问题是关系到这支队伍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一是来源上,从近期(5年内)可操作性考虑,以事业人员为中坚力量、聘用制人员为骨干、派遣人员为后备进行社会化招聘,多元化进入。二是配置上,由区委组织部确定配置数标准,区财政核定基本经费,由社区(街道)党工委进行管理教育。每个居民区党组织配置一名享有事业编制的专职党群工作者,以及一名聘用制人员或派遣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在用人制度上能进能出,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

其次,职位匹配性要求。应当充分考虑到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职业特性,即选用基本素养较高的,且选入后即能迅速投入工作的。因此,在准入机制的设计上应优化以下特定指标:(1)政治素质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社区工作。(2)工作经历要求。聘用人员应当具备3年以上党群工作经验,或担任过党务或群团工作领导职务2年以上。(3)基础知识要求。要有牢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般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4)综合能力要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广泛的兴趣爱好。(5)年龄要求。事业新进人员一般在40岁以下。大学生居民区派遣人员,原则为应届或历届大学毕业生;劳务协议人员的聘用年龄:男不超过60岁、女不超过55岁。

再次,加大选拔力度。在区委组织部的统一配置标准下,采取“岗位选人、定向招聘”的方法向社会招录,应形成以下共识:一是招录工作原则上三年一次,每次换届到期之前选拔一批人,每年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补充调整。二是应当由区委组织部会同社区(街道)党工委统一进行社会化招聘,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具体操作。三是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特别是吸纳政治素质好、有公益心、热心社区事务、有社会学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作为居民区派遣人员加入社区党群工作者队伍,建立社区党群工作者人才库,储备一批社区党务人才。

(三)增强素质,强化培训机制。要以建立和完善培训体系为基础,形成以区委党校为主阵地的培训模式。创立“二级三线”的管理体制,“二级”即区委组织部和社区(街道)党工委;“三线”即高校培训基地、党校培训基地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实践基地。区委组织部和社区(街道)党工委实施对培训的规划、组织、协调、监控,对培训质量和效益进行考评。对新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应由区和街道进行不少于两周的岗前培训,接受基础理论、基本实务、基本技能培训,并进行社区工作资格考试,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任职期间的居民区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建议届内各类培训累计不少于30天。要定期组织技能测试、综合考核,并及时调整和充实新鲜血液,努力把这支队伍塑造成兼备党务工作与社会工作双重技能的队伍,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区党建需求。

(四)提高待遇,健全保障机制。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实现职业化管理,意味着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属于专职社会工作者序列,定位于事业编制,应当领取工作报酬(工资),而不是领取某种补贴。要在全区探索实施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资格认定办法。把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薪酬与其社区工作年限及社区居民满意率结合起来,建立起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薪酬自然增长机制,使社区党群工作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根本上稳定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切实巩固党在城市最基层的执政基础。

首先,构建科学的薪金制度。要综合考虑所处行业薪金状况、社会工资总体水平、地区经济增长程度、岗位差别等因素,保证薪金制度有一定的弹性、梯度和上升通道。这既增加就业安全感,也体现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成长进步。因此,必须由区、社区(街道)两级财政予以支持,在广泛听取居委会、街道和区、市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拟定事业编制人员、聘用制人员和居民区派遣人员的收入标准。事业人员的基础薪酬应与各单位现有事业人员同步,建议逐步缩小与街道内其他事业编制人员收入差距,各街道之间的标准也应全区统一。根据工作年限、实绩考核确立事业人员晋升和待遇收入上升的空间。大学生居民区派遣人员的收入待遇严格按区机关派遣人员待遇的统一标准和规定执行。聘用制人员的平均月收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实行增长机制。改变现有“一刀切”的薪酬状况,在考评结果的专项奖励中拉开档次和差距,对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以有效的激励。

其次,建立工资收入自然增长机制。事业编制和居民区派遣人员按规定的增资政策执行。劳务协议制人员则参照市劳动局公布的每年增资指导价,根据区财力每年增资,使其增资水平不低于全市城镇职工人均增资水平。

(五)引领发展,完善激励机制。为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队伍,通过建立资质认定、职称评定、等级晋升等各种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党群工作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待遇和职业声望,增强社区党群工作对社会人才的吸引力,鼓励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首先,健全考核激励制度。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成就事业的认同感,需要组织不断地予以激励和引导,为他们的成功创造条件和动力。一是设立职业的上升通道。现阶段,聘用制人员和居民区派遣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实绩突出,考核优秀,且满三年工龄,符合条件,通过人事部门统考,可以录用为事业编制。事业编制人员根据工作年限和工作实绩,经考核符合晋级条件的,并根据职数要求,职员级别可以晋升一级。二是把专职党群工作者纳入社区(街道)的评优评先中,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培育成地区党建工作中的品牌;同时,还应将优秀工作者在公务员招录中优先录用,甚至纳入街道后备干部培养名单、进行公务员调任等。建立实行激励机制,使社区工作成为被人羡慕的岗位。

其次,构建职业阶梯。提高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必须坚持在职培训和引进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职业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优势,提高具有社工专业背景者的录用比重,使受过系统训练的专业人员不断充实到现有的专职党群工作队伍中。鼓励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经组织同意参加社工职业资格考试或政工系列职称评定,对获得职称的,按已有的政策给予相应的职称津贴,以营造鼓励专业化发展的愿景。

总之,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是构建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的社区党群工作者体系,加强社区党建的制度保证。专职党群工作者应当纳入专业人才管理,纳入社会职业体系。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创新实践。

■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专职党群职业化
拱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家门口的“红色家园”
电力企业党群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对策
新形势下企业党群工作中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专职导游管理机制在旅行社的现状和对策
论党群工作在电力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专职人武干部队伍建设
多省省委副书记调整
浅谈对城乡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几点看法
加速职业化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