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是课堂教学中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根本
2009-06-17冯素霞
冯素霞
[摘要]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关键词] 数学 课堂教学 角色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人,自然在学习中具有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还只是像“蜜蜂”、“园丁”那样一味地单边活动,或是打开学生这只“囊物”,不顾其意愿,非常投入地、尽可能多地往里“填塞”、“浇灌”,使学生听任教师随意摆弄、指挥,学生想说不能说,想做不能做,那么,何谈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达到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的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需要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一、准确把握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角色,就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氛围,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组织、策划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方式中转变出来,注重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下面是一个课堂教学事例。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节时,结合本节内容容易理解、有探索余地的特点,采用了自主学习方式。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以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换算结果为问题情境导出乘方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之前。笔者告诉学生:“请同学们在认真阅读思考以及解题过程中发现的与乘方内容有关的疑问,或者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交给老师,然后有学生解答。看谁提得好、答得好。同意吗?”“同意”大约二十分钟过后,我把学生的问题搜集、整理。有以下问题:(1)5110表示什么意义?(2)乘方与乘法有什么关系?(3)乘方结果的符号有什么规律?(4)指数可以是分数或负数可以是0吗?底数呢?(5)10-2与102有什么关系?(6)n个0相乘的结果是什么?n个1呢?n个-1呢?(7)(-10)100有简便方法计算其结果吗?学生竟提出了这么多有代表性的、有一定深度的好问题,并且都有或多或少的学生积极回答。从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可以看出,学生真的动脑筋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如,在学习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考虑到代入消元法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锋和基础,从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的角度来说,学生都会感到陌生,因此,适当选用讲解传授法或引导发现法,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好地获取知识。以上例子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组织者角色,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准确把握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角色,就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探索、思想碰撞等。例如,在讲解平方差公式时,笔者出示两个式子(2x+3)(2x-3),(5y+4)(5y-4),先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然后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平方差公式的特点。教师作为引导者,关键是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指导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去发现未知的东西,引导学生学会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积极探索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课前让学生准备9厘米、3厘米、6厘米、7厘米、5厘米的小木棒。课上让学生大胆地猜想,怎样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它们能否构成三角形?让学生充分讨论,针对不同说法,搭建实际图形、展示图形、判断图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充当了“导演”善于组织、点拨、概括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准确把握合作者的角色
“合作者”可以理解为: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传统“师道尊严”,走下高高的讲台,全身心地走进学生,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该想、该说、该做。采用各种方式促使师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连,真正形成教与学的情结,形成合作研究的共同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发挥。
总之,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时刻要注意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创设丰富的探究活动情境和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自我生成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