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社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管理
2009-06-17韩路张悦
韩 路 张 悦
【摘要】学生社区加强服务功能是以往高校学生管理所欠缺的重要内容,有其内在深刻的原因。服务型社区是用全新的视角,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平等和互动的新型的管理环境。
【关键词】服务型社区 高校 学生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为此,学校的一切教学活动及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发展,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日益多样化的特点。针对目前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建设服务型社区,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趋势,体现了高校学生工作在为促进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努力方向。
一、服务型社区的内涵
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服务型社区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构建的社区管理制度的总和,是以服务居民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
学生的生活园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或称之为学生社区,依据德国社会科学家滕尼斯的解释,学生生活社区是由学生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高校学生生活社区是以学生宿舍为中心,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课堂学习外的生活、休息、学习、交往、娱乐、个体及群体活动的特定区域。
高校建设服务型社区,就是要改革过去强学校、弱学生范式的弊端,再借鉴弱政府、强社会范式中合理的价值内核,通过重新构建学生社区,转变学校职能和工作作风,构筑学生自治体系和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起学校管理机制与学生自治机制相结合、学校管理职能与学生自治功能互补的新型社区治理结构。
二、高校服务型社区的功能与特征
服务型学生社区的功能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充分发挥服务功效和作用的能力,强化了服务的功能,突破了以往狭隘的功能。服务型社区管理的一般功能即社区为了自身生存获得的功能,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例如,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等。服务型社区管理的特殊功能有别于其他管理,是学生生活社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例如,社会功能、互动功能、人际影响功能等。
服务型学生社区管理较传统的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以社区管理为中心,注重服务。由于受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观念的影响,学生管理往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不能切实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服务型学生社区,突出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人的发展为主旨,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真正做到根据学生个体特征和社会需要,以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
第二,以社区学生自治组织为载体,注重自我管理。开展服务型社区管理,是把教育的客体变成教育的主体,坚持来自学生、服务学生,把握“教育为目的,管理是手段,服务是宗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的思想,加强管理力度,重视信息反馈,改进大学生社区管理模式。
三、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发展情况
就我国而言,加强学生管理已经提上日程,200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确定了以“育人为本,依法简章,规范管理”为核心的思想理念和工作要求。加强学生管理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普遍重视。对于如何加强学生管理,专家学者也都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有些学校也付诸于实际,如2008年5月1日,汕头大学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秋季起,该校将打破国内现有高校学生集中住宿的管理模式,试行“住宿学院制”。
2.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区管理已经形成初步的社区模式的学生工作体制,可是由于学生社区发展历史仍短,其理论和实践仍不够成熟。学生社区工作的职责范围不明确、学生社区管理观念跟不上社区自身的发展、管理者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简单且有限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化的。首先,是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还没有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工作的组织架构沿用政府机关的模式,学生社区的服务性特点没有突出。其次,是时间短暂,社区管理尚处在并不成熟的阶段,还需要阶段性的摸索和经验的累积,尤其是社区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社区的发展都是巨大挑战。
四、服务型社区学生管理的对策研究
1.树立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当前,个性化、独立性、民主与自由、对人性的尊重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管理者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到“伴奏者”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这就要求摒弃旧时代的“师道尊严”与“严格管理”,要求管理者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需求、现状及发展的可能出发服务学生。
2.从专业特点、学历层次、收人、性别、家庭收人、心理、年龄等对学生进行细分,建立全面的学生信息库。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因而学生关系的形态也有很大不同,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管理复杂多样的学生,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细分。
3.建构“互动型”校园网络呼叫中心。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主动权和选择空间,同时也为管理者提供了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极好渠道,为学生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活动空间。网络应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环节。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呼叫中心服务,它建立在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及面对面交流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对学校教育等各方面服务质量进行跟踪调查等。同时要对可行的建议进行采纳,并对提出合理、有建设性意见的学生予以奖励。
4.建立一支完善的服务管理队伍。要提高教师服务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素质的培养。大学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学生的意识,不断丰富业务知识、提高教学业务素养和基本功,做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服务者。
5.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将学生看作是校园中责任权利相统一的平等一方,是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围绕学生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个别化服务,培养学生个性并为之提供展现的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徐琦,莱瑞.赖恩,邓福贞.社区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2]夏国忠.社区简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方婷.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4]张松坡.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6.
[5]陈明.服务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