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火蚁入侵江西的风险与防控对策

2009-06-17袁喜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2期
关键词:防控对策江西风险

王 翔 袁喜华 张 勇 曾 春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有害生物之一,如今已入侵我国台湾和大陆多个省。对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进行介绍,对其入侵江西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控对策,以期为江西做好红火蚁的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火蚁;生物入侵;风险;防控对策;江西

中图分类号S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152-02

InvasiveRisk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ofSolenopsisinvictainJiangxi

WANG Xiang 1YUAN Xi-hua 2ZHANG Yong 2ZENG Chun 1

(1 Ruijin Yeping Forestry Workst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Ruijin Jiangxi 342500; 2 Suichuan Foresty Bureau)

AbstractSolenopsis invicta wa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amage invasive pests,which invaded Chinese Taiwan and several provinces in China. Research progress including biology and harm of Solenopsis invicta was summarized. The risk ofSolenopsis invicta invading Jiangxi was evaluated and the controlling measures were rasised,which w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ofSolenopsis invicta in Jiangxi.

Key wordsSolenopsis invicta;biological invasion;risk;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Jiangxi

红火蚁是一种原产自南美洲、攻击性极强的社会型昆虫[1]。20世纪30年代入侵美国,后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散,如今已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入侵有害生物之一[1]。1999年,我国台湾首次发现红火蚁,2004年,我国大陆的广东吴川地区首次发现红火蚁,后陆续入侵香港、澳门、福建、广西和湖南等地区[1]。红火蚁对江西已形成包围之势,为加强人们的防范意识,笔者介绍了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危害及其扩散途径,并分析了红火蚁入侵江西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江西做好红火蚁的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1红火蚁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红火蚁属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火蚁属(Solenopsis)。蚁巢高约60cm,基部直径达60cm,外观呈圆屋顶形或圆锥形,以灌木等为支撑。兵蚁体长0.6~0.7cm,体橘红色,腹部背面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螫针常不外露。工蚁体红色,体型较大,长0.3~0.6cm。形状与小黄家蚁相似,个体比小黄家蚁大;头部线呈倒“Y”型,有深色额中斑;前胸背板前侧角圆,通常无突起;中胸侧板有刻纹或表面粗糙;腹部末端有螫针伸出[1]。

红火蚁是高度分化的社会性昆虫,表现出明显的多型现象,包括蚁后、有翅雄蚁、有翅雌蚁和职蚁(工蚁和兵蚁)。蚁后专门负责生殖;工蚁专门负责寻找食物、修筑巢穴、哺育幼蚁和蚁后;兵蚁则负责巡逻和保卫工作。与白蚁有所不同的是,红火蚁的工蚁和兵蚁的分工并不是发生在个体形态之间,而是随着虫龄的增长,在职能上发生转化。工蚁全部为不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寿命约1~6个月[1,2]。

红火蚁的个体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属于全变态昆虫。卵、幼虫及蛹均为白色。大多从卵发育为成虫需要22~38d。每个族群中有单个蚁后或多个蚁后,蚁后寿命约6~7年,每天可产卵1 500~5 000粒,有翅繁殖蚁可四季产生,多在春末夏初气候适宜时飞出蚁巢在空中交配,然后雌蚁飞落到3~5km外脱翅成为蚁后,并产卵繁殖建立新的族群。成熟蚁巢中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 500只新蚁后,新的生殖雌蚁约在新蚁巢建立后15~18周产生。一般每年5~10月为红火蚁发生为害高峰期。蚁巢可以分为2种类型:单蚁后型和多蚁后型。单蚁后型蚁巢中仅有1只蚁后,工蚁对附近的其他蚁巢的红火蚁具有防御行为,成熟蚁巢中约有5~24万只个体,可以形成200~300个/hm2蚁丘;多蚁后型蚁巢中有多个蚁后,工蚁并不表现出地域性行为,成熟的蚁巢中约有10~50万只个体,可以形成超过1 000个/hm2蚁丘[1,2]。目前入侵我国的红火蚁以多蚁后型为主,因此,红火蚁在我国的蔓延速度较快,造成的危害将会非常严重。

低温是限制红火蚁发生的主因子。Markin发现,当春天土壤7d平均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繁殖活动就开始,工蚁和有性蛹在20℃时出现,在22.5℃时长出翅。新的蚁后需要成功地找到平均土壤温度24℃的场所。所有婚飞资料表明,婚飞全部发生在周围空气达24~32℃时[3]。当年最低温度低于-17.8℃,则红火蚁不能生存。

2红火蚁的危害及传播方式

红火蚁对人、动植物及环境具有严重危害性。当它攻击人类时,将毒囊中的大量酸性毒液注入到皮下组织中。叮咬后可出现发冷、发热、头晕、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被叮咬的地方会出现白色脓泡,若脓泡被弄破,则易引起细菌深度感染。红火蚁食性杂,一旦侵入新区后,由于其竞争力强,捕食无脊椎动物及脊椎动物,明显降低了其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严重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稳定和安全。红火蚁不仅毁坏植物种子,而且通过钻蛀根和茎杀死植物,通过环剥幼小苗木和桔柑的不同部位造成其他危害。红火蚁降低了公园和娱乐场所的利用率,并影响旅游业。

红火蚁的传播主要有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2种方式[4]。人为传播主要是通过从入侵红火蚁的分布地或疫区进出口未经消毒的培养土、肥料、草皮和含有土壤的盆花、种苗,甚至农耕机具、运输工具,以及货柜集装箱等。自然扩散的主要模式有自然迁飞和洪水扩散。研究表明,在美国红火蚁的扩散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其快速扩张主要通过侵入苗圃、草皮、干草和盆景,并随着它们的移动而在美国南部扩散开来,扩散速度平均每年近2km。它们的自然扩散,在多蚁后群体中,在阳光充足的开阔地区的扩散速度通常为20~50m/年,寒冷林区则为10~30m/年[4]。

3红火蚁入侵江西的风险

我国大陆成为红火蚁新的入侵地,既无天敌控制,又无可使其感病的天然微生物,外加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红火蚁定居和扩散危害的气候环境条件,红火蚁则借助自身的种群竞争优势和惊人的繁殖速率,依靠人为传播和自然扩散不断扩大入侵地。薛大勇等[5]应用相似离度法分析了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区,表明红火蚁在江西完成生活史并繁殖后代没有任何问题,即江西亦是红火蚁的适生区。红火蚁入侵江西的概率在50%~80%。江西与广东和湖南这2个红火蚁发生省份毗邻,虽然离疫区尚远,但随着贸易的扩大,红火蚁人为传入的机会很多。另外,虽然红火蚁自然扩散速度只有30~50km/年,但江西春夏季典型的季风气候以及台风影响,红火蚁也可能自然传入江西。

4防控措施

根据美国红火蚁风险分析专家的预测,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均适合红火蚁的发生为害,而根据我国疫区红火蚁的蚁巢大小分析,红火蚁在我国已经存在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6]。可能还有红火蚁的疫点尚未发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公众的配合和参与对红火蚁根除项目帮助很大[7]。美国红火蚁疫区在广泛普及红火蚁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采用邻里防治项目和社区防治项目等,不仅大大减轻了红火蚁的各种危害,节约了防治成本,而且减少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因此,加强对红火蚁的宣传和监测十分必要。切断传播源是做好境内封锁控制工作的重要保证[6]。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自然隔离条件十分优越的国家,但红火蚁先后传入,说明口岸加强防范十分必要[7]。防治红火蚁最重要的是对发生地区调运入境的带土苗木、花卉、盆景、草皮等进行处理,方法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浇灌或喷雾,其次对运输工具、货柜等进行检查,如有红火蚁则施药灭蚁[6]。

目前,针对红火蚁已经研究出一些行之有效地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方法简便易操作,如发现蚁巢后可用灌水、碾压、火烧、烟薰、沸水浇灌蚁巢等有效措施杀灭红火蚁,但有一定的局限性[8]。目前红火蚁的主要防治方法仍是化学防治,其中二阶段处理法是应用最普遍的防治方法,即先在红火蚁觅食区散布饵剂,约隔10~14d再使用触杀性农药直接灌施于蚁巢。二阶段处理法每年防治2次,通常4~5月处理第1次,9~10月处理第2次[8]。此外,生物防治红火蚁的技术在国内外都有所突破[9]。目前,已知红火蚁的天敌有小芽孢真菌、微孢子虫、寄生蚤蝇、昆虫类、蜘蛛类、食蚁兽、穿山甲等[9]。其中,蚤蝇、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已进入田间释放性试验阶段[9]。在饵剂方面,生物药剂多杀菌素成为美国防治红火蚁效果良好且符合环境安全的专用饵剂之一。

5参考文献

[1] 吕利华,何余容,刘杰,等. 红火蚁的入侵、扩散、生物学及其危害[J].广东农业科学,2006(5):3-10.

[2] 曾玲,陆永跃,何晓芳,等.入侵中国大陆的红火蚁的鉴定及发生为害调查[J].昆虫知识,2005,42(2):144-148.

[3] MARKIN G P,DILLIER J H,COLLINS H L.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d imported fire ant,Solenopsis invicta[J].Ann.Entomol.Soc.Am.,1973(66):803-808.

[4] 江世宏,刘栋,李广京.入侵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7(3):312-315.

[5] 薛大勇,李红梅,韩红香,等.红火蚁在中国的分布区预测[J].昆虫知识,2005,42(1):57-60.

[6] 罗礼智.基于控制我国红火蚁危害的几点思考[J].植物保护,2005,31(2):5-8.

[7] 王守聪,吴晓玲,林芙蓉,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红火蚁防控的主要做法和经验[J].世界农业,2006(2):46-48.

[8] 李德山,李建光.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植物检疫,2005,19(2):93-95.

[9] 刘晓燕,吕利华,冯夏,等.红火蚁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6(5):18-23.

猜你喜欢

防控对策江西风险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