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双玉103选育与推广
2009-06-17杨喜梅杨凤徐海荣张桂媛王俏魏娜
杨喜梅 杨 凤 徐海荣 张桂媛 王俏 魏娜
摘要介绍了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双玉103的选育过程,分析了其生物学特性品质表现、抗性表现而产量表现,并提出其适宜的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高产多抗玉米;双玉103;选育;推广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2-0063-01
双玉103是吉林省双辽市双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育成的,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籽粒容重高、角质层厚、赖氨酸含量高、含水量极低、商品性极好、抗逆性强、活秆成熟等特性,深受玉米种植加工企业欢迎,可在北方春玉米区登海9、农大364等适宜区种植,增产潜力极大,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玉米新品种。
1选育过程
双玉103是吉林省双辽市双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2年以自选系S126为母本、自选系W967为父本配制杂交而成,2003~2004年进行公司内产比试验;2005~2006年参加吉林省玉米杂交种预备试验及区域试验,2007年参加吉林省晚熟生产试验;同时2006~2007年在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进行玉米杂交种抗病虫害鉴定;2007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检测,证明其具有晚熟、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虫、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年初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结果与分析
2.1生物学特性
双玉103幼苗绿色,叶鞘紫色,早发性好。株高295cm,穗位120cm,成株20片叶,株型清秀,穗位以上叶片收敛,穗位以下叶片平展,有一定的耐密潜力,充分接受光能,且雄穗分枝中等,花粉量大,消耗养分少,花药紫色,花丝粉色,根系发达,尤其次生根更发达,茎干粗壮,可以粮饲兼用。果穗长筒型,穗长24.4cm,16~18行,穗轴粉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单穗粒重250.6g,百粒重37.5g,出籽率76.8%,容重714g/L。双玉103出苗至成熟共133d,属晚熟玉米杂交种,适宜在吉林省长春四平及松原白城区域,内蒙古通辽赤峰大部分区域,辽宁、黑龙江省生育期≥10℃积温2850℃以上的地区种植推广。
2.2品质表现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分析检测,其籽粒含淀粉73.54%,粗脂肪4.33%,粗蛋白9.57%,赖氨酸0.27%,商品性极好。
2.3抗性表现
2006~2007年经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与吉林农大农学院人工接种鉴定,双玉103抗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黑粉病、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中抗玉米螟。抗旱,抗倒伏,活秆成熟。
2.4产量表现
(1)2005~2006年参加公司内和异地多点试验,平均产量9 419.6kg/hm2,比对照登海9增产9.7%,比对照农大364增产9.5%。
(2)2006~2007年参加吉林省区试,共15点次,各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11 221.1kg/hm2,比对照农大364增产11.4%。
(3)2007年参加吉林省省试,7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10 652.9kg/hm2,比对照农大364增产9.6%。
3栽培技术要点
(1)选地、播种与种子处理。双玉103在平肥地及中上等肥力地均能种植,正常年份4月下旬播种,一般地下5cm土层温度稳定在10℃左右即可播种,否则会因为温度低而造成出苗延迟,导致出苗不整齐、病虫害发生机率增大。由于北方春季低温,且丝黑穗病及地下害虫发生机率较大,采取种衣剂包衣,能有效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同时还能增强玉米早发性,对后期保苗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2)种植密度。清种保苗4.5万株/hm2左右,高肥水地块可达5.0万株/hm2,一般65cm垄株距在36.66cm左右,肥水较差地块,尤其轻碱地,一般保苗43万株/hm2左右即可。
(3)施肥。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农家肥,一般施农家肥4 000~5 000m3/hm2、三元复合肥400~45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400kg/hm2。另外,建议适期喷施叶面肥,玉米一生最好喷施叶面肥3次,第1次在苗期4~6叶时进行,这个时期由于北方春季低温现象严重,除草剂及种衣剂药害及各种病虫害发生机率大,易造成苗弱,喷施叶面肥可增强植株抗性;第2次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大约13叶时进行,此期是玉米需肥需水最大的时期,一旦营养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穗分化;第3次在玉米灌浆期,此期如果营养供应不足可能造成玉米果穗秃尖、空秆现象,严重影响产量。
(4)制种技术。选择肥水条件好和隔离安全的地块,制种时父母本分期播种,先播父本,等父本出苗5d后,再播母本。父母本行比以1∶5为宜,保苗6.0万株/hm2左右。
4参考文献
[1] 刘纪林.玉米育种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 马英杰,赵万庆,刘文国.优质玉米新品种吉单77选育与推广[J].玉米科学,2004(S1):32.
[3] 李长文,刘季荣.多叶型玉米选育进展[J].玉米科学,1993,1(3):4-6.
[4] 黄新宏,胡克福.特用玉米栽培中应注意的环节[J].河南农业科学,2002(5):37-38.
[5] 任洪.超高产杂交玉米选育[J].种子,2005,24(9):92-94.
[6] 刘玉强,朱彦辉,阎二国.石彩糯1号糯玉米选育技术报告[J].河北农业科学,2005,9(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