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小语教学的人本主义观

2009-06-17葛晓丽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新知主体

葛晓丽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回归本真,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自然把人本主义作为价值取向。学生主体的内部素质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其外部影响来源于与生活、文本的不断交融,在互动中实现碰撞,实现主体性发展。

关键词:回归本真人本主义 参与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55-01

学生思想实际感知到的是社会生活,他们是生活的主人。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回归本真,那么新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把人本主义作为价值取向,以下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请教于大方之家。

1 返璞归真

人是社会中的人,是生机勃勃的个体。能生存,会思维,他便是具有主体地位的人。面对活生生的主体,教育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回归大自然。只有返璞归真,让学生与生活进行零接触,才能还学生一个真正的位置。也才能在生活中实现课程的实践,发展,升华。如六年级语文上册,“中国,我爱你”,是对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历史悠久的反映。教学时,带领学生通过插图、网络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怀抱,让充满活力的课程资源呼唤学生的情感,真切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使学生脑际跳动的便是一个个对祖国挚爱的“音符”。没有鲜活的生活实际,难免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幻觉。学生的认知总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

回归生活,凸现学生主体的课程改革,其目标便是打造高效课堂,培养会生活生存的人。

2 感知经验

学生在生活的主体中,时刻都同现实中的事物、人物进行着交流、沟通,都切身地体验着生活的多姿多彩。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这是学生获取新识的“奠基石”。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是简单知识传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新知与已有经验进行碰撞,来充实、革新自己的知识构建,这个自主过程其他人是无法替代的。新课程下的课程充分体现回归生活的理念,纯知识传授的课堂教学于是乎得不到学生主体呼应,情景教学法、活动单教学法等一批科学的教学法便应运而生,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和主体价值在新型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诠释。

在教学《花瓣飘香》时,可以让学生感知月季花及其花瓣的幽幽清香。“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有淡淡的清香。”“摘片花瓣送给她”……这是经验与新知产生共鸣的体现,正因为如此,练习设计时才这样设计:“我”把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送给小女孩,会说些什么呢?小女孩又会怎么说?“我”把一盆带有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怎样问?“我”又会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经验。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唤起经验,努力实现新知与经验相互交融,实现新知的建构和创新,学生的主体价值一定会淋漓尽致地得到体现。

3 主体碰撞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即生活”,教育即生活。 “人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人不是孤立存在着的,总要与生活世界,与其他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因为有了互动才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才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架起了人与生活、人与人、人与课程之间的主体碰撞关系。因此,新型的语文课堂便应该成为生与生,师生与文本进行民主交流、平等对话的舞台。皮亚杰认为,生命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类的学习是主体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刺激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主体的内部素质是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其外部影响来源于与生活、文本的不断交往,在互动中实现碰撞,实现主体性发展。

如六年级上册《麋鹿》,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往,体现了人间真情;《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激励学生为生存而奋斗等。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进行多向碰撞互动、平等对话、情感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我,超越自我。在教学中实现主体碰撞,达到相互融和的境界。

4 生态支撑

语文课程要打破学校这个小世界,走向广阔的宇宙空间。学生是生活的主体,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口井,我们的学生可不是井底之蛙。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寻求自然界的内在整合与外在互动的切合点,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学习,这是一种生态支撑下的主体语文学习。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需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与风景名胜进行“零”接触,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景色、图片引入课堂,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兴趣,让学生真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教学如长此以往,就能增强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主体性人格。他们在与自然、社会交往中从认识到新知,到再认识到再新知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生态支撑,实现主体性凸显。

过去一段时间,教师主导课堂,一言堂,形成教师对课堂的权威控制权,课堂成了教师唾沫乱飞和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所,严重破坏了课堂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支撑的失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语文课程应回归生活,还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这个生态“细胞”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态平衡,避免教学生态倾斜。所以,师生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合作者、对话者、沟通者,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态乐园。

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新的语文课程,自然应以人本主义,学生主体作为价值取向,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人”,来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新知主体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