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怎样设计好语文课的“开场白”
2009-06-17孙静
孙 静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132-01
导入,是教师上课时的“开场白”,俗话说:“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从精彩的导入开始的。导入在一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在课堂气氛的酝酿与内容结构的调节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想让你的课堂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首先要设计好你的“开场白”,在导入的设计上多下功夫。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导入新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导入法:
1 情感导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炽热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感情的琴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一声怎样幸福的呼唤,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是在我们即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二战中,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的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呀!今天,让我们走进克拉库耶伐次,去感受那半个世纪前的悲哀。”
这样的开头语,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六十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日子,对被屠杀的孩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面对曾经发生过的悲剧,学生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从而更加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故事导入
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教师在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极大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用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陶渊明在41岁时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然后,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任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过着隐居山野,自耕自种的生活,最后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通过这个故事,在学习《桃花源记》之前,学生就先对陶渊明那不屈的人格、以及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具体学习本课时,学生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的美好地方,对课文主题的把握也就更加到位。
3 图画导入
图画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内容,课文插图、自己收集或绘制的图片以及投影片均可利用。
在学习《芦花荡》一文时,笔者利用书中的彩色插图导入,先让学生欣赏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故事写的虽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绝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描绘,作品要高昂浓重传达的,是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白洋淀的风光美,白洋淀人的心灵更美。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笔者请美术教师绘制了一幅再现小令内容的图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主人公骑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羸瘦的马走在这西风劲吹的古道上。那秋的萧瑟,那天涯游子的彷徨无助,都给了学生非常直观的印象,使学生沉浸在这凄美的意境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 音乐导入
优秀的诗歌或散文作品往往有优美的意境,独特的神韵,深邃的哲理,这些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其中有些境界是我们只能意会,却不可言传的,巧妙地运用音乐,可以帮助我们举重若轻地解决这一难题。
在学习老舍先生《济南的冬天》时,笔者让学生欣赏陈慧琳的《飘雪》一歌,学生闭上眼睛,眼前真的仿佛是“雪,一片一片一片”的季节了。
在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用余光中先生题词的歌曲《乡愁四韵》导入,罗大佑那深情的演唱,那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学生对远在天涯的游子的思乡情结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
5 悬念导入
在导入时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
如在教学《台阶》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在有些农村,房屋的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一位不甘人下的父亲,省吃俭用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一座有着高台阶的房屋,新房造好了,这位父亲怎样了呢?让我们带着这个悬念走进这位父亲;”
在学习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语:“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第一本书,但有些同学可能已经记不清自己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样子,而作者牛汉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与他一起回首往事吧。”
在导入时设置悬念,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6 类比导入
在教学新课时,和以前学过的文章在某方面进行类比,比较、对照新知识,可体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由于刚学过鲁迅的名作《孔乙己》,学生已经对那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有了深刻的了解。一上课,笔者就告诉他们,在封建社会,像孔乙己一样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还有很多,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为功名富贵挣扎了一辈子,终于在54岁那年中举,但却喜极而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残酷及当时世态的炎凉。这样很快就调动学生的情绪,他们把孔乙己和范进的命运进行比较,为加深课文的理解作了铺垫。
猜你喜欢
杂志排行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的其它文章
- A Tentative Study of Pynchon and His Works
- Yan Fu’s Thoughts of Translation
- The Study of Three-paragraph Argumentative Writings under Scaffolding Theory
- Reflections on Elizabeth Bishop’s Poem-The Moose
- Discourse Power and Translator’s Style
- On Natural Speech’s Role i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