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顺应模式下探析传媒语言中的语码转换

2009-06-17李欣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语码规约动机

摘要:语码转换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普遍现象。以语言顺应模式为依据,以国内报纸和电视等媒体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为例子,探讨其成因,可知传媒用语中的语码转换是双语交际者在语言选择中对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等主要语境因素进行顺应的结果。

关键词: 语码转换顺应传媒语言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

中图分类号: G2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09)11-0044-02

1 引语

语码转换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的语码可能是不同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语体(Scotton, 1993)[1]。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了探讨。其中,语用学中的语言顺应论为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力强的全新角度,全面地阐释了所涉及的语言、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等因素。在此基础上,于国栋(2004)提出了相应的语码转换顺应性模式,旨在探讨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以及目

的。[2]

2 语言顺应论与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

顺应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驱使人们进行语言选择的巨大推动力。一切言语交际活动都不外乎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使用语言和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使用者对各个结构层面的语言形式和语言的使用策略进行选择。语言的选择具有双向乃至多向性,还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不断根据语言使用的不同目的和语境进行顺应。(Verschueren,2000) [3]

根据于国栋(2004)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语码转换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交际者进行语码转换的目的是为了顺应语境因素, 从而接近或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因此语码转换实际上也是一种带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交际策略。交际者在个体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上存在差异,因此他们遵循各种语用规则顺利完成动态顺应后,在选择何种特定的语言或语言变体,以及语言或语言变体内的具体语言形式等方面也存在变异性。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这三个方面。

3 在顺应模式下看媒体语言中的语码转换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各地域之间的人员流动和交往日益频繁,各地文化互相影响,各种方言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区,而是悄悄地进入了更广的乃至全国性的公众场合。全国通用的标准语体普通话时而与方言一同出现。同时,中外经济交流的增加促使大量新事物伴随着外来文化涌入国内,越来越多的外语(主要是英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汉语与英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语码转换越来越常见于报刊、电视等各种语境中。本文将结合顺应模式,分析报刊、电视等媒体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尝试探讨语码转换在该语境中的功能和成因。

3.1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现实即“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 例如所牵涉的语言规约与语义特征等(于国栋,2004:81)。当交际者纯粹因为语言因素而使用了两种或多种语言或者语言变体,就出现了语码转换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使用人采用语码转换的交际策略来顺应语言现实,其原因往往如下:由于英、汉的文化、思维以及语言体系本身的差异,部分英语表达法在汉语中找不到对等式;有的英语单词和汉语单词看似对应,但实际上所涵盖的语义范围不同;有的英语简短表达法译成汉语要用一个句子甚至一段话才能解释清楚;还有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和学科术语等常有不同的翻译。语言使用者使用语码转换可使表达顺畅,便于交际,并减少误解。

如下例,本来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的概念或事物一旦进入另外一种语言中,由于词汇的空缺,往往通过语码借用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语码转换。

(1) 他说自己以前最爱和最擅长的是“Breaking”舞,“那是一种高难度舞蹈,经常要旋转、单手倒立。”(《羊城晚报》2008年2月16日B3)

(2) 窦文涛:好像有一个技术叫P2P啊…… (凤凰卫视《文涛拍案》2008年2月17日)

Breaking是兴起于美国的一种街舞,直到1995年街舞文化才被引进中国。P2P是一个互联网技术的术语,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汉语中没有现成的简明的名称。语言使用者为了顺应词汇空缺的语言现实, 有意识地使用语码转换, 忠实地传达了意思,达到了自己的交际目的。

3.2语码转换是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在语言选择与社交世界两者的关系中,社会环境、风俗习惯以及社区的特定交际规则都是关键因素(Verschueren,2000)。这些因素对语言行为的发生和进行具有制约作用。交际者作为特定社会的人,其语言行为就不可能超越对应的社会规约的限制和制约(李俊英,2007) [4]。“因为交际者是社会化的个体, 所以他们的行为必然要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交际者对社会规约的重视程度往往比较高。”(于国栋,2004:85,83)因此,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必须遵守所身处的社会的风俗、文化等方面的规约。具体表现为说话者在谈及某些被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需要指称某些事物或表达某些概念的时候,要选择一个适当的表达方式,语码转换就是避免直白和尴尬的手段之一。外来词汇负载的情感成份有时相对较少, 所以基础语中忌讳提及的话题或事物就可以使用嵌入语对等语码来代替。

(3)张嘉儿很猪扒却很努力 (《舞台与银幕》2008年2月19日16版)

掌握双语的交际者常常通过语码转换“把显得粗鲁或令人不快的话语换成温和婉转的说法”(秦秀白,2002:61)[5]。例中借助语码转换,使用粤方言俚语“猪扒”来指称不漂亮的女子 ,既保留了所转述话语的原意又顺应了交际中应保持礼貌的规约,实现了报道者的交际意愿。

3.3语码转换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对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都被称作被动顺应,此外所有语码转换都属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心理因素从多方面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反过来,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又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理(Verschueren,2000)。说话者的话语不但要顺应本人的心理世界,还要顺应其对听话者心理世界的预期。通过语码转换,说话者可以实现标榜身份、炫耀知识、趋吉避讳、营造幽默或缩短心理距离等心理动机。这是交际者为了达到自己具体的交际目的而采取的主动积极的交际策略,所以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主动的。(于国栋,2004)

(4) 周笔畅:大家好,我回来了(普通话)。Hi, everybody. Im back (英语).父老乡亲哎,我想醉你们了(长沙话)。大家好,我番来啦(广东话)。(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2008年2月16日)

因为年龄、职业、学历、个性以及经历背景等差异,交际者之间常常出现心理距离,语码的选择与转换可以增大或缩小这种距离(李俊英,2007)。周笔畅分别用四种语言/方言向观众问好,首先从普通话转换成英语,是因为她要表明自己刚从美国进修归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再转换成长沙话是由于她成名于湖南卫视,而且摄影棚内的大部分观众是长沙人,最后又转换成广东话,当然是特意标明自己的广东籍贯。可见她的后两次语码转换分别增加了对于长沙乃至全湖南省观众,与广东省观众的亲切感,缩短了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4 结语

语言顺应论为我们对媒体语言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思考和分析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框架。总之,语码转换是媒体用语中的一种常用的积极语用策略。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语言选择时,通过这种策略可以实现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方面因素的顺应,从而最终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Myers-scotton, C. M. Social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2]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 当代语言学. 2004, (1):77-87.

[3]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4]李俊英. 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及其原因探析[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4):118-120.

[5]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欣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硕士,现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语用学。

猜你喜欢

语码规约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电力系统通信规约库抽象设计与实现
一种在复杂环境中支持容错的高性能规约框架
一种改进的LLL模糊度规约算法
动机不纯
报章语码转换与城市休闲文化——以杭州为例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修辞的敞开与遮蔽*——对公共话语规约意义的批判性解读
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