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视频影像的运用

2009-06-17周荣甲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高职生

周荣甲

摘要: 视频影像作为一种具有具象开放等特征的现代信息载体,可以被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就需要在了解视频影像的特征,高职生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积极探索视频影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发挥视频影像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视频影像

当前,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总体仍然采用着教师讲台讲授灌输、学生端坐静听的教学模式,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运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趣味性,难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未能让学生以最大程度的热情投入和参与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具有具象、开放等特征的信息载体——视频影像作为一种的现代信息载体,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了解视频影像的特征,高职生的特点,以及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积极探索视频影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模式,从而充分地发挥视频影像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运用视频影像的可能性

(一)主体因素:高职生的思维特点。

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生由于总体进校分数要比本科生低,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有所欠缺,其认识客观世界时更喜爱采用形象思维。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章节时,如果仅仅采用书本中抽象的概念的话,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而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播放影片《东京审判》,则很容易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客体因素:《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就决定了本课程承担着“知行转化”的任务,即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内心的信念,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行为。

(三)桥梁因素:视频影像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契合主客体双方的因素。

视频影像是以电影胶片、电视录像片为主要形态,以活动的、有声有色的画面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信息载体。

视频影像区别于文字材料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具象性。视频影像主要是以画面为媒介传达思想,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鲜明的真实感和运动感。因而视频影像一方面符合高职生认识世界的形象思维特点,另一方面也能够较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抽象的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更加富有感染力。而这也正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与特点所决定和要求的。

二、视频影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影视材料的选取原则。

1.针对性。在选取影视材料时,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运用视频影像是为教学服务的,要让其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良性载体,否则就会使“课堂”变成“影院”。因此,在运用时我们既要让影视材料统一于总体的教学目标,又要使其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更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在讲授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时,我们可以播放央视的《我的大学》系列节目,这样既契合第一节的教学目标——引导新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又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到大学真实的生活状态。

2.现实性。影视材料的情节虽然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生活写照,但其传达的思想却有浓厚的现实基础。我们最好放映一些近年来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能够引人思考和发人深省的影视材料。例如,央视《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讲述》、《半边天》等栏目中播放的一些影视材料都是不错的选择。

3.感染性。由于影视材料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作风、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尽量选用震撼人心的、具有感染力的材料。例如,历年来央视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系列节目就是不错的影视材料。

4.长短的适宜性。课堂时间十分有限,不可能选用占据大量时间的影视材料。因此,我们要以短小精悍的影视材料为主或者可以采用片段赏析和整体观摩相结合的方式。一般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单次课时数是2节。因此,20分钟左右的影视材料比较适合于课堂播放。

(二)视频影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模式。

视频影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依据主要是“影视形象——高职生的兴趣与情感——高职生的思维与情境体验——高职生的信念与信仰……”这一心理机制,即借助视频影像使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将视频影像具体运用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时,由于以上三个基本环节的顺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应地便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即“放映—讲授”模式、“讲授—放映”模式及“穿插”模式。

1.“放映—讲授”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导入—放映影视材料—教师设计合适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学生课后写感言—教师课堂讲解(结合教材)。首先,核心的环节就是阐发,该环节包括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教师阐发教材内容;其次,教师在组织学生阐述观点时,既要做到“放得开”,充分发挥影视材料具有的意义开放性这一特点,使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又要做到“收得拢”,使学生在阐发自己的原有价值观后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次,教师的课堂讲解一定要结合教材,使得最后的阐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讲授—放映”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放映影视材料—教师分析和学生讨论—教师讲评(结合教材)。其中,最重要的是放映环节,因为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已经基本结束,所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选择合适的影视材料,强化与促进学生对课本中正确价值观的认识与内化。而在这种模式下的阐发主要是使学生针对教材的核心价值观抒发感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针对其中引发的比较极端的想法进行引导。例如,在放映《东京审判》这部影片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之外,还应该注意疏导学生的仇日情绪。

3.“穿插”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教师讲解—放映影视材料—教师讲解—再放映影视材料—再讲解—总结。在此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协调放映与阐发两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总之,视频影像作为一种具有具象、开放等特征的现代信息载体,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引入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对该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尝试,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积极稳妥地探索应用,从而充分地发挥视频影像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影像的传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座谈会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培训班述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6,(9).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的有关问题——访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罗国杰教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6,(6).

猜你喜欢

高职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