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定位与专业定位初探

2009-06-17金彩萍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定位院校

金彩萍 姜 锐

摘要: 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建设和课程改革中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是:课程定位的层次;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专业定位的原则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与专业定位应以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不断创新,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设置课程、发展专业,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未来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职业教育课程定位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课程改革事关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课程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企业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课程改革从总体上来说积淀不够,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概括地说,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时,我们应考虑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和一线性等。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定位层次

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层次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层次的一类教育(职业教育)。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包含“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层含义。“高等教育”决定了高职课程的定位层次必须是高等教育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毕业时应具备高等教育的相关水平。因此,高职课程不能因层次过低而导致不达标,当然也不能因层次过高而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应是符合学生实际的高等教育的课程。

从高职受教育者的状况分析,高职课程应在高等教育课程的范畴内,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重。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自多方面,且教育基础是多层次的。事实上,生源多样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这种基础有异(不同生源的学生的职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及实际工作经验各不相同)、来源广泛、目标多样、需求多元、层次不同的受教育者,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必须解决好层次结构问题。在课程建设上,课程要具有多种层次,必须提供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的课程。例如,提供继续深造的课程、职业技术培训课程、闲暇教育课程甚至部分启蒙式教育课程等。需要注意的是,每一层次的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从人才培养的层次上讲,高职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我们认为,高职专业理论学习不在于达到掌握“为什么”的水平,而在于达到通晓“是什么”和学会“怎么样”的水平,即达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即可,主要侧重应用型知识,强调为技术和心智技能及高级技能服务。这些应用型知识以有用、够用、必须为度,适当兼顾一些学科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提高、发展作铺垫。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因此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和理论上的“必须、够用”的原则仅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另外,课程的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必须针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具体岗位需求状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高职课程必须以专业实践课程、实训课程为突破口,建立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加大实验、实训力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技术型人才。实践课程及教学效果如何,是高职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岗位和职业针对性,是否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的关键所在。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高职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包括三个方面,即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和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这也是高职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维度。

1.以学习者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以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一直是课程理论的一种观点。对高职课程来说,关注学习者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一种简单的特长教育,它已经超越了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课程能够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各式各样的需要。高职课程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条可能的实现途径就是吸纳学生进入课程开发,使学生本身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予以充分的关注,甚至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在主体性高扬的时代,高职课程的个性化与人性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后的发展态势仍有待观望。

2.以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随着教育的财富理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话语,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宏大问题,是一个能有效增加社会智力资本的庞大产业,直接与物质财富的积累与经济指数的增长相关。与此同时,职业技术教育在很多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因而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国家行为。在此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就必然会成为高职课程关注的中心,并开始探索课程现代化之路。

3.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专业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操作技法一直是高职课程目标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与一定的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先决条件,它能赋予学生一种实践的力量,使它的行为更加富有理性;同时,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也一直被看成是高职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寻求两者的统一,寻找两者最佳的结合途径就成为高职课程探究的重要课题。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定位的原则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知识分类,即学科分类;二是社会服务对象或领域的分类,即职业分类。从大学的角度看,专业是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而设置的;从社会的角度看,专业是为满足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与训练需要而设置的。就高职教育而言,其专业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而主要是“技术专业”。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

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在专业定位的原则要求上各高职院校可以参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做法,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定位”。

所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面向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体系主体框架的依据。鉴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整体上的转变,电子信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相关行业的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重点,高职院校可以确定与物流、电子信息、工业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专业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长线专业和重点优势专业。因为深圳的服装、家具、珠宝首饰、印刷包装、旅游酒店业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所以深职院就设置了服装设计与工艺、家具设计、首饰设计、图文信息工程、现代包装工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

所谓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就是或针对一个行业岗位(如广告设计),或针对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定位专业。如深圳市的大、中型商场较多,但缺乏既懂软件管理又懂硬件管理的商场管理人才,深职院就开设了商场管理专业,但没有像普通高校那样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反映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上的较大差异。

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还应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特点,通过学科交叉与复合来构建专业。由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多种技能才能解决,因此,高职院校经常要根据生产第一线要求跨学科的特点,将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事实上,随着现代生产、科学研究和技术中综合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技术岗位的智能内涵不断丰富,持续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高职教育也要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专业交叉复合的方法有三种:(1)将不同的学科专业复合起来,例如:商务英语、商务口语、物业机电与综合布线、外贸与国际结算、航运与港口管理等;(2)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例如:服装设计与工艺、酒店餐饮管理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3)“先合后分”,即把一些技术成分较复杂的相近专业先复合起来,然后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分设若干专业方向,待时机成熟时,再将某些专业方向设置为独立的专业。

总之,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定位应以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对学生来说,职业是其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创新,适应社会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的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目标、设置课程、发展专业,才能获得对未来职业世界与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立群.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3]周德义.在实践中构建与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4]曹云亮.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最新发展趋势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1,(3).

[5]史振洪.课程定位的实践与思考[J].钟山学院学报,2005,(3).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定位院校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