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高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09-06-17宋长琴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校园文化道德

宋长琴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也需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认识新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思路。本文作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和学生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做好学校德育工作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新时期高职院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新时期,德育教育要体现层次性;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创新形式,追求德育教育的实效;突出重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以情感人,发挥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在德育目标、层次、手段、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这就为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新形势下,在抓好高等职业教学的同时,如何抓好高职德育,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职特色、社会认可、企业欢迎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技能复合型的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困境

1.道德评价有所失范

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演变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交替,新旧观念自然也会相互冲击,人们在对传统的道德思想、道德文化进行重新认识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建立起全新的道德体系。一个时期以来,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缺少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进行道德评价,使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导致了价值取向的混乱。特别是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趋向,不同程度诱发种种错误的思想行为。

2.道德虚无主义以某种形式滋生

道德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道德的主张,它认为,“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找自我利益的借口”。每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变的时期,都会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声音响起。原因是社会的巨变必定带来伦理秩序和道德生活的混乱,道德的外在约束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而某些人的利己之心也就彼消此长。

3.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社会道德的控制机制手段有两种:一种来自外部,来源于周围环境的道德氛围及公众舆论的压力;一种来自内部,以社会成员的道德良知或羞耻感、荣誉感、责任感来规范其行为。如果有人违背群体公认的道德准则并受到周围公众一致的鄙视、谴责和排斥,就对其构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由此便成为一种威慑力,促使人们的行为循规蹈矩。在较为封闭的、文化高度认同的环境中,这种压力甚至能达到宁可受法纪处罚,也不愿受公众“制裁”的程度。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道德外部控制所依赖的社会道德环境已发生变化,道德观念已成为多元共生状态,失去了昔日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中道德舆论的一统性和控制能量的“聚焦”态势。而且社会成员本身的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减弱,不容易产生效果。

二、学生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缺乏针对性

由于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查不够,对他们的思想脉络把握不清,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专职辅导员身兼团的工作,各种“琐碎”事务缠身,无法集中精力“沉”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交流、谈心,不了解广大学生所思所想,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最需要的是什么,不了解其思想症结何在。另一方面,一些德育工作者自认为自己多年从事德育工作,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未出现过什么大的问题,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对不同的学生提出同一的要求,因而很难做到有的放矢。

2.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从现行高效的运行机制来看,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是由不同的校领导来分管负责的。就德育工作来说,有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和各系的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抓德育工作。从系(院)级单位来看,校长分管教学,书记分管德育工作,教师也随之分化为两支队伍:一支队伍是专业教师,一支队伍是政治辅导员,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的仅仅是传授知识,对学生思想品德上问题是不管不问,片面地认为那是辅导员的事。而德育工作者往往是通过某种“活动”或“工程”形式来体现,把德育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不佳。这种体制从表面上看重视德育,加大了对德育的管理力度,实际上,恰恰是这种“重视”,造成了德育工作的低效。

3.处理问题的方式简单生硬

教育方式单一,缺乏说服力,不是一味地空洞说教,把“大道理”讲得空、虚、玄,学生难以入耳、入脑、入心,就是采取强制手段,摆出一副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关心人的官僚作风,实行“高压”政策,一味训诫。这种方法难以实现心灵沟通,有时还会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

4.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学生管理队伍趋于年轻化,他们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刚毕业后不久经过短暂培训就走上工作岗位,普遍存在一个“角色”转变问题。他们在管理上经验不足,在方法上有欠科学规范。在整体上看我们的管理手段还是“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嘴”的传统做法,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1.更新和端正德育观念

在合理的目标指导下,把什么确定为德育的重点是德育能否走出困境的关键。曾维菊提出:“德育的重点应把握底线伦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底线,我们可以认为:利已但不损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应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因此,我们在尊重利已这一生命本性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道德的约束。

2.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各高职院校要把德育工作列入党委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德育与智育并重,建立党委组织领导和全面协调,行政专门负责,部系落实,团委、学生会等组织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同时还应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的高职高专人才。

3.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环节资源,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亚文化环境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21世纪的今天,处于大众化阶段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化”的特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更要根据时代发展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要求,将德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文化活动中,高职院校应尽量体现当代校园文化的特点,同时,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要注重宏观文化建设,即校园校风建设,还要注重学生微观文化建设,如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根据平等、理解、信任、互爱和互助等原则,建立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4.实现载体创新

信息全球化是德育工作前所未遇的新环境,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努力开发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优势,占领网络,选好阵地,开辟“红色网站”,扩大德育工作的覆盖面。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渗透性,提高及时性,增强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的活动和班级、学生会的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崔庆玲.现今高校德育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4,(3).

[4]白秀钦,林志卿.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改革之研究.衡水师专学报,2003,(3).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校园文化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