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防治对策

2009-06-17牛宏铭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院校贫困生

牛宏铭 邓 琦

摘要: 本文从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必要性出发,从重建理性认知、建立健全师范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优化经济扶持体系、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防治对策

一、引言

中央十六号《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中提出:“资助贫困生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让他们“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是主观与客观因素、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防治与克服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焦虑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个体及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积极协调与配合,同时坚持物质帮助与精神塑造、自我调适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1-2]

二、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防治对策

(一)建立健全师范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和掌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时有效地做好师范类贫困生焦虑心理的咨询与辅导。

师范院校需要专门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健全机构设置,也可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纳入心理咨询与辅导队伍中来。心理辅导专员应当深入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群体中,与他们交朋友,获得他们的信任。对于师范专业贫困生来说,从入校起就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结合走访、谈话、观察、侧面了解等方式,对师范类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生活现状、学习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全程追踪。

师范院校应定期对师范类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建立有效的焦虑防御机制,对焦虑症状明显的师范类贫困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在辅导过程中帮助他们建立强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在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同伴及互助小组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情感上的依托和心理上的支持,有效缓解自身焦虑状况。师范院校应运用“七字方针”帮助他们及时、合理、有效地宣泄情绪,使焦虑情绪得以充分释放,在理智控制情绪的基础上获得奋斗的信心和勇气。师范院校要区分类型、类别(考试焦虑、就业焦虑等)和层次(低焦虑群体、中等焦虑群体、高焦虑群体)对师范类贫困生焦虑群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与治疗,教会他们掌握消除焦虑情绪的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提高心理咨询与辅导水平。[3-4]

(二)帮助师范类贫困大学生重建理性认知,通过改变认知,消除或减少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5]

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根据直截思考的概念研制出一套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可用来改变我们的非理性思维,可以用于负面情绪的治疗,称之为“合理情绪疏导法”,即情绪困扰的ABC理论。运用这个理论来看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过度焦虑或焦虑症的形成,就会发现,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困扰往往不是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人对事件的不正确的认知或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

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及师范院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帮助有焦虑情绪障碍的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认识到他们原有的关于“贫穷即可耻”、“贫穷的面貌难以改变”、“穷学生什么都不行”等对人、对事、对己的认知与观念都是错误的,结合他们自身的体验,使其清楚认识到认知偏差的不合理性和对个人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带来的巨大危害,从而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以平常心对待贫困,视贫困为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动力而不是阻力,适当降低成就动机与自我期望,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治疗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不合理思维”,[6]逐步缓解或消除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三)优化“奖、助、贷、勤、补、免”等经济扶持体系,有效地帮助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解决实际经济困难。

1.严格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和审核工作,确保奖助金用在刀刃上。

当前很多院校仅凭一纸申报或缺乏公信力的贫困证明来界定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随意性大、透明性低的特点。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一些学生弄虚作假套取助学金,各项补助金难以真正落实到急切需要受助的贫困生身上。因此,对于贫困生的界定和补助工作不仅需要进一步核实学生所开具的乡镇民政部门以上的贫困证明,而且需要从事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班主任等深入调研,充分了解情况,掌握最真实的信息,再加上班级评议小组的评议与公示,确保建档的师范类贫困生确实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在逐步建立一整套可操作性强、相对科学规范的“奖、助、贷、勤、补、免”评定和给予办法的基础上,确保各项奖助金都能用在刀刃上,使各项奖助金能够真正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实际困难。

2.拓宽勤工助学岗位,提高勤工助学报酬,提升勤工助学的技术性含量。

首先,目前师范类院校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局限性大,数量有限,因此,学校可以考虑更多地与校外学校、企业、街道等联系,为广大师范类贫困大学生拓展更多校外勤工助学的机会。其次,当前勤工助学存在工作时间长、报酬普遍偏低的现象,适当提高勤工助学报酬很有必要。最后,师范类院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基本设置为辅导员助理、秘书助理、校内机房管理岗、图书馆管理岗、实验室助学岗等,劳务型岗位偏多,科研型、技术型岗位较少,今后可以考虑将勤工助学更多地与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师范类贫困生成长成才服务。

3.积极开辟补助途径,争取更多社会、企业与个人的资助。

师范院校应在充分使用现有补助金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实践等途径积极为师范类贫困大学生争取更多社会的资助,如吸引合作单位、社会名人、教育家、知名企业、资助机构等在校内建立“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资助基金”,更好地激励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的师范类贫困大学生。

4.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促进师范类毕业生充分就业。

师范院校只有科学调整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辟更多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供师范生选择,从进校起面向师范生全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程,帮助师范生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提前认识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分析、评估自己,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为师范生全面细致地做好各项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工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帮助他们摆脱就业焦虑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焦虑情绪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不能单纯依靠经济扶持或精神鼓励。师范院校要将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对师范类贫困大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二)我们要充分尊重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在给予物质帮助与精神鼓励的同时要注意结合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使用恰当的方法。如结合师范类贫困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不让他们觉得是“被施舍”,不给他们造成心理负担;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扶持的同时要把握“度”,不使他们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切忌将对贫困生的帮助视为学校的工作成绩,在贫困生问题和资助问题上大肆渲染;不要把贫困生缴费状况作为师范院校院系考核的标准;避免在公众场合将贫困生作为特殊弱势群体而孤立对待,等等。

(三)高校应将资助工作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师范类贫困生在获取帮助的同时懂得感恩,刻苦学习,立志报效学校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玲.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唐宏,刘善玖,李小波,钟文贵.大学生焦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3.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4]余启利.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其教育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5,7.

[5]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范晓玲.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6]李兵宽,李同涛.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3,(7).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院校贫困生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