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

2009-06-17伍莉娜黎结莲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校际协作学习者

伍莉娜 黎结莲

摘要: 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影响着学习者的思想与行为。本文作者结合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的活动,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式。

关键词: 网络环境校际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思想要以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为理论指导。这种学习方式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注重情境的创设。

情境对人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因素。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可控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资源共享性等特点,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让学习者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感知、体验和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正确选择和设计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学习平台的选择与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我校在2008年与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开展了《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网上校际交流活动,选择了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简便高效,是主要的网络学习和交流平台;而博客、QQ作为辅助的协作交流工具。教师可以在Blackboard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通知,还可以发布学习资源、交流和共享学习经历、讨论问题等。一套方便、高效的网上教学支撑平台,在网上教学、管理教学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选择或设计平台的时候,不一定非要选择功能特别强大的国内外大公司的产品,除了考虑到经济因素以外,关键的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习者的特点,选择和设计开展网络学习活动的平台。

3.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

网络资源极其丰富,教师在组织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时候,如果不事先对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进行筛选或设计的话,学生势必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虽然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并配以适当的示范、启发、鼓励等有效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

不少高校间开展《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时,以制作思维导图作为协作主题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通常会由教师提供需要的制作工具给同学们使用,学生也可以自行选择适当的工具。例如,在制作思维图的时候,学生会采用到的屏幕录像机,方便学习者将整个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在汇报的时候进行演示和讲解;除此之外,Inspiration v 7.6也是一个很好用的制作概念图工具,是一个可视化学习软件。Inspiration在语言学习、科学、社会学等课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评论、思考、理解和写作能力。Inspiration的集成对话和大纲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信息。教师可以使用Inspiration来设计教义、评分标准、评估学生成绩和活跃学习过程。MindManagerX5是一个可视化的工具,可以用在脑力风暴(brainstorm)和计划(plan)当中,让使用者运用一种更有效、电子化的手段来进行捕捉、组织和联系信息(information)和想法(idea)。恰当的工具固然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教师的示范和鼓励作用也很重要,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4.关注学生差异性,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活动或任务,并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人的性格不同,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也各有不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必须严谨认真、综合全面。参加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学习者来自于不同的地域,学习者的成长环境、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经历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规划教学设计的时候不能忽视这些因素,否则,就会脱离学习者实际,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根据他们的差异性,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充分考虑学习目标的设计、评估方法的选取、学习活动的调整、分组合作的搭配方案等,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5.为学习者营造一个有利于交流合作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活动的情况和条件。为了顺利开展校际协作学习,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必须确保学习者是在一个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环境除了外部环境之外,也包含学习者的自我学习环境,也就是其内心世界。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每个学习者都有独特的个性和风格。学习者在一个和谐的交流环境之中可以做到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表达,学会互相接纳,补充,肯定、欣赏、共享和互助。在网络环境中,学习环境带有虚拟性,学习者不能随时面对面地交流与协作,为了让学生有一个优秀的交流与学习环境,教师必须考虑到如何分配合作小组、如何设计合作任务、如何选择交流合作平台等。

6.运用多元化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看重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建构意义知识才是学习的主要目标。评价能指引学习方向,正是由于这种督促指向作用,学习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学习者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每个学习者都有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学生在意义建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结果不是单一方面的反映,而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基于网络学习活动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综合评价。结合多种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从而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成果。

二、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提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对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小组、学习环境、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六个环节进行分析。

1.学习者分析。

对学习者的分析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学习起始能力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和学习动机分析。

(1)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主要是指要分析学习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背景等因素,其结果用于选择学习活动模式。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例如,对于年龄较大或经验丰富的学习者,学习活动可采用比较、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讨论、文字交流等类型的活动形式。对于年龄较小或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则需要采用以具体形式为主的媒体进行教学,如在活动中多一些演示和模拟等。

(2)学习者的学习起始能力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学科内容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对学科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者是否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结合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最后分析该内容是否适用于校际协作学习。

(3)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于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在摸清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就要进行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活动设计方式要尽量多元化,目的就是为了让不同学习风格特征的学习者有选择的机会,不会因为教学方式不对而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是信心。了解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方法很多,一般来说较多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设计好关于学生学习风格的调查问卷之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网络学习平台传送给学习者,也可以用实体的印刷问卷发给学生。学习者填写完毕再交还反馈给教师。教师经过统计分析,总结出学习者的特征、风格,为网络环境下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料参考,做好准备。

(4)教师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分析。不同的学习者都有着不同的学习动机,有的想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有的想获得师生和家长的赞许,有的想获取知识技能等。教师要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方案。

2.学习任务的设计。

学习任务设计是整个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核心与重点。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面临的学习任务主要有三类: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和设计。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环境中,注重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运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倡导教师设计后两类学习任务,也就是问题解决和设计。学习任务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以下问题:学习任务的提出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不能超越学习者知识能力太多。学习任务应该具有开放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参与,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广泛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任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产生共鸣。学习任务难易度适中,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引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活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应依赖于网络资源及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学习任务的活动结果容易生成和提交。

3.小组结构的设计。

小组合作是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学习者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效果远胜于个人的自主学习形式。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小组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组的设计以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要密切关注并予以适当的调控,但不能强行干预。二是小组有适当的分工、明确的学习目标、合理的学习任务和周密的学习计划。学习小组的划分通常会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依据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二是根据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分组。前者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划分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后者是以自愿为原则。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做既能充分促进组内成员优劣互补、互相配合,又能保证组间整体水平大致相当,形成良性竞争,学习上你追我赶。同时还要考虑到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特点,不同的学习任务适宜不同的协作学习方式,当然协作小组的结构也就不同,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协作小组成员构成了一个有共同目标、有秩序的小集体,在多数情况下,以2-7或3-7人为最佳。许多研究者对多少人一组进行协作学习效果较好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协作组人数在3-5人之间比较适宜。

4.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环境就是指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一个新型的动态开放的、交互性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环境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学习、构建知识。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习环境包括各种“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指学习资源和各种认知工具,例如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及聊天室、E-mail等。而非物质因素往往包含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氛围、学习策略和学习模式等。教师充分设计好学习环境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围绕着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目的。

5.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学习活动过程指由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过程。在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活动时,首先建立学习小组,明确小组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制定小组协作计划;然后各成员从多种渠道收集多种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交流,各抒己见。最后各成员将学习结果整合,完成协作学习任务。教师在校际协作学习活动中要做好指引工作,行使好督导和介入的作用。教师对小组的介入不局限于课堂上,完全可以打破课时的限制,在教师认为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论坛定期提出一些讨论主题,引导各小组就自己的情况展开讨论。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小组成员进行个别交流,或对其进行帮助。教师应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过程性评价,防止走过多的弯路。

6.学习评价的设计。

在设计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时,需要根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设计适当的学习评价方式。学习评价的设计要考虑全面,不可只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小组内部成员间要进行互评、小组对自己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要进行自评、各协作小组之间对小组完成任务情况要作出互评、小组成员自身要反思评价、教师对所有学生及所有协作小组要进行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也要进行评价等。

三、结论

根据以上六点的教学设计分析,通常情况下,一个完整的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可设计为启动阶段、准备阶段、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阶段和评价阶段。评价阶段对往后开展活动时的启动阶段、准备阶段和操作阶段均有指导和修正意义,教学方式随着活动开展经验的增加而得到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鹏伟.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教育研究,2002,(9).

[2]何克抗,李光文编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东辉.论网络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N].华中师范大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4]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

猜你喜欢

校际协作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