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适应能力教育: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9-06-17左红梅杨方花奇芹
左红梅 杨 方 花奇芹
摘要: 大学的适应能力教育是学生经过高考挑选后进入大学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适应不适应、适应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学生大学四年学业的成败,对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大学生适应性问题调查和分析,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向了高中教育,阐述了大学生的不适应现象和原因,并对高中阶段增强学生大学适应能力的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适应能力教育 高中教育内容 途径
大学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梦寐以求的天堂。近年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伟大跨越,无论是从大学的录取率,还是从就读大学的人口总数都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孩子考上了大学,就衣食无忧,前程似锦,就“有了出息”。然而,大学在帮助成千上百万青年人成就了梦想的同时,也让为数不少的学生“水土不服”。这些不适应的大学生在苦恼、彷徨、不安甚至恐惧中消磨了大学的一年、二年甚至四年,这种现象在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同时,对学风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解大学适应问题的表现及原因,笔者于2009年6月在扬州大学开展了《大学生适应性状况调查》,调查在大学工科一、二年级进行:一年级发放试卷382份,回收356份,回收率93.2%;二年级发放试卷287份,回收222份,回收率77.4%。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总结和思考,笔者从大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和原因,以及高中增强学生大学适应性的内容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生不适应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一)专业方向不适应
学生在不了解专业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凭感觉或人云亦云地选择填写了高考志愿,进入大学后才逐渐了解到所选专业应修的课程、将来从事的工作方向和就业前景。有的学生对就读的专业丝毫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反感,在无法调换专业的情况下,部分学生能调整好心态,“入乡随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始终走不出后悔和失意的阴影,他们在悲观失望、逃避或者恍恍惚惚中度过大学时光。
(二)思想意识不适应
高中阶段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与大学应有意识的不协调。“高中有老师对学生说,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你认为这对考取大学的学生会造成误导的效果吗?”选择会的有409人,占70.7%;选择不会的有85人,占14.7%;选择“希望高中老师不要继续对学生传输这样的观点”的有311人,占53%;选择“我的老师没有讲这样的话”的有39人,占6.7%。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普遍持这样的想法:“考进大学就好了”,大学可以不用再那么努力和勤奋,读大学很轻松;上了大学就等于求学道路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大学很重视入学教育,学校老师、班主任和学长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大学新生,大学是新起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部分学生的思想意识能够很快转变,但相当多的学生思想转变不过来,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踏实,不善于钻研,导致成绩不理想。
(三)目标缺失不适应
原有目标已实现但新目标未建立或无法建立,造成目标缺失。在大学之前,绝大数家长和老师习惯了用考取大学作为学生长期学习的主要目标和奋斗动力,考取大学的目标一旦实现,原有的动力就随之消失。“进入大学后你有明确的目标吗?”174人选择有而且很明确,占30%;321人选择有但比较含糊,占55.5%;71人没有目标,占12.3%。“你为自己制定好职业规划了吗?”169人已经制定,占29.2%;407人还没有制定,占70.4%。“你有短期或长期的学习计划吗?”117人有并实施了,占20.2%;278人有但没有实施,占48.1%;122人没有但打算制定计划,占21.1%;57人没有也不需要制定计划,占9.7%。调查结果显示:30%左右的学生有目标、有职业规划,学习目的性很强。而大多数学生则处于目标不明确的状态。
(四)学习方法不适应
对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应有的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和高中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教法和学法截然不同,高中强调学生服从老师的安排,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也可以,只要将老师反复讲透的知识点牢牢掌握,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而大学则要求学生能跟上很快的教学进度,课后自主地对知识进行复习、深化和训练。“大学的学习方式与高中不同,你适应了由‘填鸭式被动学习向‘主动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了吗?”224人已经适应,占38.7%;53人不适应也不想去适应,占9.2%;299人不适应但正在尝试着适应,占51.7%。“对大学生来说,假如不会很好地安排学习,自控能力不强,大学学习比高中学习显得更难。你赞成这样的观点吗?”461人赞成,占79.8%;117人不赞成,占20.2%。由此可见,学生如果不能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大学就不可能轻松,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五)学习和工作关系处理不当
大学新生锻炼自身管理协调能力的热情普遍比较高涨。入学不久的大学社团联合会、学生会、班支委会等学生组织招聘的场面异常火爆。有的学生懂得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有重点地选择岗位,而有的学生选择的部门和岗位偏多。岗位的多与少无可厚非,关键之处在于:工作热情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工作时间投入要做到心中有数。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工科院校出现了不少奇怪的现象:大学第一学期结束,新生班的班长团支书一门或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现象不再奇怪,为了严正学风,不少学生干部因成绩被一票否决。有的甚至成为后进生,长期一蹶不振。究其原因,部分学生干部不会合理分配时间,不能做到工作状态与学习状态的平稳转换,工作热情高,时间投入多以牺牲学习为代价。
(六)空余时间使用和分配不当
高中阶段,学生基本没有空余时间,进入大学后,学生在高中前长期被压抑的种种欲望开始膨胀。比如,尽兴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学习如何上网、畅游游戏世界,逛街,交友旅游,睡懒觉,等等。在回答大学空余时间一题时,334人认为不知道做什么好,稀里糊涂就过去了,占57.8%;126人认为过得很充实,感觉不够用,占21.8%;116人认为大学空余时间太多,不适应,占21.8%。“你的空余时间主要用于什么?”选择锻炼身体的是162人,占28%;选择消化已学知识、预习新知识、做作业的有118人,占20.4%;选择看课外书的有129人,占22.3%;选择交友、参加兼职工作的有53人,占9.2%;选择上网聊天、游戏的有111人,占19.2%;选择睡懒觉的有65人,占11.2%。“你认为少数学生带电脑到学校,主要是用来做什么事情?”87人选择查资料、做作业,占15%;53人选择浏览新闻,占9.2%;282人选择打游戏、聊天,占48.8%;164人选择看电影、听音乐,占28.4%。总而言之,大多数人没有充分利用空余时间,3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沉迷于网聊天、游戏、睡懒觉,空余时间主要用于专业学习的学生只有20%。
二、高中教育的“五化”误区
目前,我国的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追求“五化”:一是“功利化”——直击高考录取率,而非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短视化”——看重高考结果这一点,而非学生整个人生的目标和发展;三是“唯一化”——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学生个人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四是“复杂问题单一化”——对青少年来讲,他们正常合理的需求和关注点很多,但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求学生放弃其他,全部精力倾注高考,代价是昂贵的:学生正常成长成熟的进程被部分缺失;五是“高层次问题最低化”——人才的衡量标准首先是德、其次是能、最后才是分。德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和理想,能包括思维才能、思考决策才能、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情商等,而分数只能考查知识点掌握的程度、智商水平和学习的态度。在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时,起更关键作用的往往是徳和能。以上教育的误区为学生进入大学后的不适应状况找到了答案。人们常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若人为地跨越或省略学生成长的过程和锻炼机会,学生就必然会在另外一个人生路口走弯路。
三、高中应重视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教育
当然,大学适应性问题是社会的产物,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高考制度、教育背景、家庭教育都有关系,绝不仅仅是高中教育的责任。但是如果让高等教育去弥补,这与“水被污染了再治理”的道理一样,是不合理的,也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本次调查中,选择题“进入大学后你感受到最强烈的是什么?”其中,89人选择兴奋、充满干劲,占15.4%;257人选择感到迷茫和困惑,占44.5%;66人选择失望和忧虑,占11.4%;156人选择没有什么干劲,过一天算一天,占2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考取大学后,反而变得迷茫和目标不清。显然,大学适应性问题不是大学通过入学教育就能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充分发挥高中教育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高中生心理生理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这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较好时期。其次,高中作为向高校输送人才的教育机构有义务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再次,这是巩固高中教育成果的必要途径。最后,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大幅提高,高中阶段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益。
四、高中增强学生大学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思考
如何在教学和学习压力都很大的高中阶段,通过适当的途径,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大学适应性,使学生收益最大化成为研究的重点。
(一)高中增强学生大学适应能力教育的内容
1.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观教育。高中阶段的教育应紧紧围绕“点亮一盏明灯,让学生在人生道路走得更健康、更久远、更宽敞”为指导思想,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观教育。在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强国政策等大方向的同时,结合日常工作和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用学生听得明白、听得进去的角度和语言进行人生观的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明确的目标对他们的发展极其重要,这种重要性如同鸟儿只有插上了坚硬的翅膀才可以飞得更远,鱼儿只有来到了海洋才可以自由冲浪;如同肌体增加了免疫力,可以轻松搏击病魔和挫折;如同人们获得了持久的信心和动力,可以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美好的人生。高中和高考只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几步,现在的奋斗是为了将来有更高的起点,并不意味着这几步走好了,将来就一帆风顺。要引导学生学会制定人生各阶段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步骤和计划,各阶段的目标有机衔接、相互联系。人生观、价值观和目标问题解决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才更强,学习成效才更明显。
2.增加专业方向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不仅是高中毕业生顺利填报高考志愿的必要准备,还是学生未来从业方向的启蒙引导。理论上来讲,这个工作主要是学生的事情。但是,我国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的水平和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都比较低,因此这部分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有限。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对专业教育也涉及很少,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不够,以致高中生在填写志愿时不知道选什么好、举棋不定。在大学校园,不了解所选专业,因为觉得专业名字好听、对专业一知半解就选择并就读某专业的学生比比皆是,对其中一部分学生来说,专业思想无疑成了用大学四年时间来跨越的障碍,少数大学生毕业后毅然选择跨专业择业。所以,了解专业很重要,了解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更重要。高中学校应开设专门的辅导课或讲座向学生介绍各专业相关知识。
3.传授互联网技术和引导形成正确上网观。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交际的必备手段,也应成为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大部分大学生能正确使用网络,但是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一下子被游戏或网聊吸引,很容易造成网络成瘾,荒废学业,甚至停学退学。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难题,在上网问题上应以“引”换“堵”,尤其是在初上网期间的引导是最有效的。高中学校应以课堂的形式讲授互联网技术知识,教学生学会使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等,讲透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和可能的危害。这个对网络逐渐认识和熟悉的过程,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观和正确使用网络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4.引导学生提前完成“大学准备”。一是思想准备。大学是知识的殿堂,在这思想交融、人才汇聚的校园,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人生跑道又一个激烈竞争的起点,也是一个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的大舞台。高中生要做好努力奋斗、勤奋学习的思想准备。制定大学的学业计划,确定明确的目标,树立正确的学习生活态度,让自己的大学更加精彩和充实。
二是学习方法准备。高中阶段,尝试着用大学的学习方法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他们的自控能力。对那些必须在严密监督下才能认真学习的学生,要明确指正,督促其改进。
三是择友思想准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朋友很重要,好的朋友使人一生受益。现在的大学比较开放,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加上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大学生有很多机会结交同性的或异性的朋友。在独生子女为主流的校园,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很重要,要帮助他们培养判断良莠、分辨是非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借助朋友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性格,克服不良习惯,培养积极的情感,养成互帮互助的可人品质。
四是能力锻炼准备。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帮助其发现能力的薄弱环节并且有意识地改善。学生要尽早对大学期间的能力锻炼做出计划和安排,比如,确定大学阶段学生组织的某个部门或职位最能锻炼自己;从事哪种性质的社会兼职能锻炼自己。同时,充分培养兴趣爱好也是能力锻炼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五是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心理准备。大学阶段的课余时间比较多,学生可自由分配。合理使用课余时间的首要原则是:时间花费的价值和效益最大化;次要原则是:个人发展的弱项优先支配时间,兼顾个人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课余时间都放在学习或锻炼身体或娱乐休闲上都不对。要指导高中生对大学的课余时间的安排做出合理的预置,保证实现时间花费的原则,使课余时间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增强大学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是培养师资。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每学期派老师到大学实地考察和进修,了解专业设置等基本知识。高中学校也可以按照本校的现状聘请大学教师作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到高中开设辅导课,等等。同时,政府教育部门应促使高中与大学联姻,由大学派老师到高中去做相关讲座,对学生进行选择专业和增强适应性的指导。
二是促进高中生与大学生的交流。在高中与大学联姻的前提下,由大学根据高中的需要选派优秀大学生深入高中的课堂和学生当中“言传身教”,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这不仅让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增强了高中生考取大学的信心和动力,对提高学生的大学适应能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张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