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准“村官”在校期间教育思路初探
2009-06-17张志浩
摘要: 目前,大学生“村官”逐步成为社会热点。但是,大学生“村官”在现实工作中还存在着态度不端、素质不高、作风不实、形象欠佳、主动性不强等缺陷。围绕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工作中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发展目标,本文作者经过调查研究,结合工作思考,提出大学生准“村官”在校期间前期教育思路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大学生准“村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心理素质
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推行,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08年12月23日,胡锦涛对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来信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他们的创业激情和奉献精神。2008年1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大学生“村官”代表座谈会,提出殷切希望。据《2009年度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统计,到2008年底,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前期教育、培养的高校,围绕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发展目标,针对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工作思考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目前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的不足。
据共青团《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调研及近期有关情况的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动机不纯。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应聘大学生“村官”主要有四种动机:第一种,自己出身于农村,想回到熟悉的农村工作;第二种,所学专业为涉农专业,想在农村发挥所长;第三种,迫于就业压力和受到优惠政策吸引,先有个工作再说;第四种,把担任村干部作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为将来参加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考打基础。
(二)态度不端。
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没有树立扎根农村的观念,把到村任职看做是事业的“跳板”。虽然在农村工作,首先想的是有机会就考研、考公务员,如在聘任期满时还未考上,则打算继续受聘,走一步看一步,心态不断变化,缺乏足够的思想重视。
(三)素质不高。
大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工作无起色、无亮点,与大学生能力素质不相符。
(四)作风不实,形象不佳。
有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能力不高,做不了实质性的工作;有的对村情不十分了解,就乱发议论,品头论足;有的对工作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强,安不下心,住不下去。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应该从大学生准“村官”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心理素质三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
二、重视大学生准“村官”思想政治素质修养的提高和优良工作作风的培育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根本。
中央有关部门要求,选聘大学生“村官”的基本条件是:思想政治素质好,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学生干部,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发展潜力;学习成绩优良;年龄在30岁以下,身体健康;吃苦耐劳、作风踏实,志愿到农村基层工作。
(一)大学生准“村官”要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修养。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大学生准“村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和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材料和文件精神。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信念,坚定自己服务农村、建设农村、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准“村官”要培养自身优良的工作作风。
农村基层工作不同于办公室的事务工作。邻里之间吵架了、谁家的土地分少了、谁家发生困难等,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了解相关政策,才能妥善处理。首先,大学生准“村官”要摆正位置,在组织纪律方面,要认真执行和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认真、踏实、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其次,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遇到困难要积极主动想办法去解决,切不可一味地依靠别人帮忙。做调查研究要严谨,要静下心、沉下身,坐热板凳,最忌讳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应付凑合。最后,要有奉献精神。要不怕经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从事工作,正确对待个人的利益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学生到了农村不要像水上的皮球,从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要能真给我们做点实事”。
三、注重大学生准“村官”责任心的强化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关键。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局面复杂,“农村工作无小事、农民利益大于天”。大学生准“村官”时刻强化责任心和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方能做好农村基层工作。
(一)大学生准“村官”要强化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准“村官”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引导其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和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远大的理想信念,能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责任感要从具体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其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用传统文化医治现代个人主义带来的自私隔膜,孤独异化,人情淡薄,生活缺少目标、失去意义等病症。再次是运用榜样的示范力量,榜样示范既是一种责任教育方法,又是一种责任教育手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全国优秀大学生”,等等。最后是给大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提升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
(二)大学生准“村官”要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一是要有组织协调能力,组织活动要周密,在开展活动前进行论证,做好计划,要有预见性,措施要得力,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使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的实施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合理协调,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排除不利因素,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二是要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能起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等,开会能准确地传达上级的意图,清楚地布置工作任务。要懂得交谈的艺术,善于与同学沟通,解决同学的思想问题。三是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干部与广大同学沟通、团结协作的必备能力。不善于交际就不可能开创工作新局面,也不可能进行高效率的工作。四是创新能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既要有创新意识和对策,又要有创新的工作方法。创新决策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关键能力。在开展各项活动中,有许多事情固然有经验可循,有例子可效仿,但更多的时候要面对的是完全没有做过的工作,需要有创造性思维,把工作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优。
四、增强大学生准“村官”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尽快转变角色到位是大学生“村官”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保证。
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很多大学生“村官”上任伊始就不同程度地感到工作难以开展,才能难以发挥,生活不适应,以致产生心理困惑。
(一)大学生准“村官”要正视矛盾,增强心理素质。
教育大学生树立成人意识,学会自我调整心态、转变思想、正视矛盾,尽快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比如感情体验中既有好奇和满足驱使下的求新,又有不适应中的恋旧;既期望独立,又有依赖性;既想在交往中发展友情,又存在着内心的闭锁,这些心理矛盾会打破旧的心理平衡,造成浮躁情绪。但是,心理矛盾的存在也正是从不成熟心理走向成熟心理所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教育引导大学生准“村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价值观和名利观,充分认识到基层工作是个人成长进步的有效平台、重要舞台,找准自身工作定位,摒弃浮躁不安心态,树立先当好“村民”,后做好“村官”的思想,培养一颗爱民之心。
(二)大学生准“村官”要提高适应能力,学会角色转变。
如果大学生准“村官”不适应工作环境,即使有技术、有想法、有能力,也不可能给村民带来实际效益。现实与梦想的巨大反差成为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大难题。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有:高校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创设条件;大学生主动锻造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社会积极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开辟途径。从学生到“村官”角色转变有三个方面:一是由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身份转变;二是由学校到农村的环境转变;三是由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任务转变。从校园到乡村,环境上有很大落差,必须尽快调整心态,克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渡过心理波动期。尽快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村民的转变,才不会水土不服。
五、结语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一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工作。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研究工作对于党和政府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储备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要敢于创新,善于突破,例如我校和江苏省青联签约成立全国首家村官研究所,把对大学生“村官”的总体规模与结构,选拔、保障、激励、退出机制,工作方法,成长规律与评价方式等作为课题进行探索研究,努力培育大学生准“村官”树立拳拳报国心,深深爱民意的信念,确保他们在今后的农村基层工作中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锻炼,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苏燕.“大学生村官热”调查:学生村官只配跑腿开会?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08-17.
[2]宋加木等.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思考[J].山东农大学报,2007:790.
[3]大学生村官如何才能“下得去、干得住、干得好”.人民网,2009-09-02.
[4]张志浩.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班集体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5]王学坤,赵楠.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调研及近期有关情况的报告.中国农村共青团,2009-4-27.
该课题为淮海工学院党建思政研究2009年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