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构建兴奋型学习机制

2009-06-17熊中宏孙永艳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道德科学大学生

熊中宏 孙永艳

摘要: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久维持,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长期的高校工作实际,从学习的层次性入手,分析了构建兴奋型学习机制的主要内容,并着重探讨了这一机制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学习动力兴奋型学习机制

要构建兴奋型学习机制,首先需明确两个前提:一是如何把握学习的内涵;二是兴奋型学习机制的定义。学习的内涵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价值观念的确立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二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其目的是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三是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其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会生存。关于兴奋型学习机制,是以学习兴趣为核心,以学习动机为前提,对学习起着维持、调节、强化作用。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目标才会明确,才会有强劲的内在动力,这既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基础,又是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的根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是激情学习的保证,它们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知识的积累可以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学生经常感受到知识的积累和素质的提高带来的成就感,可使学习激情得以维持。适当的心智训练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热爱生活,心胸开阔,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把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作为构建兴奋型学习机制的突破口。因为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来看,学习动力取决于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属最高层次的价值观念范畴。在此基础上,辅以学习方法的指导、成就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培养等,这样构建的机制才会抓住根本,兼顾其它。

一、价值取向的引导和道德观念的培养

学习的最高目的无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起着一种方向性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始终未达到教育者设计的教育目的。德育教育当前至少面临三个问题:一是重理论教育,轻道德实践;二是专业教育抓手实,德育教育抓手少,效果不理想;三是缺少完整的德育评价体系,无论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总令人感到难以操作。因此,必须以爱与责任为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一个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以奉献社会为己任,才可能真正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1]

1.鼓励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的关键不在于道德知识的积累,而在于道德行为实践。知而不行、知行脱节是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实践是把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能力的唯一途径。在香港、台湾,以及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做义工是相当普遍的,如美国有70%的大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法国由于放假时间较多,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参加社团和志愿者的经历。所以,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实践的主要任务应是引导大学生全方位贴近社会、贴近基层、贴近社会弱势群体,通过与社会的零距离接触,促使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建新的以实践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评价体系。

所有高校在大学生的智育评价方面,体系都是十分完备的,操作方式也比较规范。而在道德评价方面,大多数高校都颇感为难,或者说,现有的道德评价既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不能真正鉴别大学生的道德状况。由于长期以来对道德评价形成的思维定势,人们普遍认为道德评价最终就是要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进行鉴定。事实上,对一个人尤其是可塑性强的大学生进行道德鉴定既是不准确的,又是十分危险的,背离了教育的宗旨。反映在实际操作中,道德评价要么太笼统,无实际意义,要么与学生实际道德水平相差甚远,流于形式。笔者认为,试图对大学生个体进行定性的评价既不现实,更无必要。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新的角度探索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如果我们以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为核心,来构建大学生的道德评价体系,我们就会发现,这既可以量化,又便于操作,同时也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道德实践。由于道德行为与道德水平之间的关联性,学生积极广泛参与道德活动,也必然会促进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通过规划设计,大学生可在未来理想与现实奋斗之间找到联系点。凡事或起于兴趣,或起于责任,最终成于毅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使学生全面分析自身特点,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兴趣、特点、优势、不足等,然后结合社会需要,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奋斗方案,然后在此指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自我规划。长期的学习生活需要兴奋点,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使学生在完成阶段性的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每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所带来的成功与兴奋,进而使学生在整个职业生涯漫漫求索过程中感悟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幸福。成功的欢乐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

二、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精神就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具体来讲,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四个方面。其中,科学兴趣属于人的求知本能,是对科学的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方法是如何利用掌握的知识去探究真理;科学知识是指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规则的理解和掌握;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

现在很多学生刻苦求知,根本出发点并非为了奉献社会,追求真理,而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如果这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能与社会进步统一起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人的成功,如果学习的功利目的过于强烈,非但不能促进社会进步,往往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这显然背离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在当前人们对功利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培养科学精神,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心念如一,甘于奉献,攀登科学顶峰,促进社会进步。

2.训练创新的思维能力。

指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观点,掌握各门课程独特的思维模式,掌握不同知识体系的构建规律,认识到不同课程、第二课堂对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把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在这里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启发性,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取多种方法诱发学生思维并使之逐步发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要予以指导,对错误的思维方法要及时以纠正。如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情境,努力做到“换位思维”。二是自主性,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心态和视角审视问题,与学生一起成为探索者,而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忽视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去体验和再发现。就学生而言,关键是要积极主动思考,同时更要重视科技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训练除了第一课堂教师的诱导外,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也是极其重要的。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同时反过来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前尤其需要注意一种倾向,即目标庸俗化、功利化。就学校而言,有可能在导向上重科研轻教学,或者强调硬件忽视软件。中国目前部分高校在差异化发展方面尚未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发展方向上往往过于趋同。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发展也未必均匀,加之教学不像科研那样评价起来容易操作,不能给学校带来“荣誉”,有意无意被弱化也就在情理之中。就老师而言,有可能从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多元职能退化到专业知识的简单传授,忙于论文科研创收职称。就学生而言,只关注成绩,考前突击,把找一份好工作作为终极目标,学什么课程先简单地看有没有用,单一地以有用没用作为学习投入与否的标准。所有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必要的心智训练,维持学生的学习激情

青年大学生心智具有以下特点:浪漫、易变、强烈、独特。浪漫性是由于青年时期对未来的憧憬与想象决定的;易变性是由于青年时期情感的复杂易变决定的;强烈性是由于青年时期情感的强度决定的;独特性是由青年时期自信、自主意识的增强决定的。因此,在构建兴奋型学习机制时,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智特点,扬长避短,维持学生的学习激情。

1.引导大学生把理想跟现实结合起来。

青年大学生喜欢憧憬未来,一般都有远大的理想,但过于浪漫的特点又使得他们的理想事实上只不过是一种想象,无论对于前途、职业、爱情,还是身边的细微小事,往往想象得过于完美,显得不切实际。这种不切实际的想象,在琐碎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经常会碰得头破血流。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培养毅力和恒心,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

2.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同时又是十分强烈的。他们“一时渲染在差不多使身体发抖的狂欢中;一时又陷入被打败似的悲痛里;一时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时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顿足”[2]。大学生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能迅速地做出情绪应答,甚至会失去理智。在中老年人看来也许是一件小事,然而这可能会让青年人高兴得发狂大叫,而一个小小的失意则会让大学生感到这个世界到了尽头。这两个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充满朝气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大学生的过于浪漫与不成熟。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用智慧和理性控制情感,尽早地树立成人意识,使自己的思想成熟起来,以智慧和青春为内容塑造大学生的形象。可以多开展一些健康的活动,多营造一些向上的环境,不间断地给大学生个人或团体以正面的刺激,激发并维持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工作成效。

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一方面开始脱离对成人和家庭的依赖,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因此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特别强烈,追求独特,强调个性,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处处标新立异。独特这一特点使得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必须创新工作理念,创造性地多形式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起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新颖的工作内容可以吸引大学生,可以给大学生强烈的刺激,并最终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论教育.大学活页文库(第一辑):4.

[2]依田新.青年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1:83.

猜你喜欢

道德科学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点击科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科学大爆炸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科学拔牙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