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2009-06-17张晓婷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师生交流情感

张晓婷

摘要: 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种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本文就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疑问中学习这一课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 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探索式课堂教学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在教学中交往、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探究学习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和意志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研究性学习材料为学习主体,通过引导和学生的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是探究模式的要求,也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必然选择。究竟如何让学生在探究、疑问中学习知识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探究能力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通过教学把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基本模式是:设置疑问—认知失调—探究讨论—问题解决—评价反思,其中关键的环节是设置疑问。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景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并在师生双向的交流过程中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要根据创设的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培养探究性学习奠定基础。创造性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学生只有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尝试、去解疑、去发现,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独立思考,学生会敢于提问题,会问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与交流学习,也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这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而且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既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无需教师做全面的讲解,又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还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还有一些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采取让同学们在课后通过调查、网上搜集资料等方法来尝试解决。如此探求知识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他们对知识保持的程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相互启发和训练,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题,而是要学会欣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自己查阅文献,最终解决问题,形成一种自主性的、创新性的、探究性的学习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引导学生敢于求异探索,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用前所未有的观点、方法、思路解决、拓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鼓励学生探索,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交流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间不仅仅以知识传递为主要表现形式,还应该是师生间思想、情感交流的信息场,是一种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师生间信息的交流,还要注重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互动效应,以这种情感上的互动来推动认知活动。

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设置问题,首先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引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长时间的探索,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来说是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他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如果他能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继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这种需要就会得以加强。因此,对于学生在探索学习中获得的哪怕是微小的成功,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赞赏。这样既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导向指路。

其次,教师要发挥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等,并保持亲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把握主动权,要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学中,并及时准确地将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心理学表明,情绪具有感染作用。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良好情绪,可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此外,在教学用语上也要注意与学生拉近距离,比如不要用“你们班”而要说“咱们班”,让学生觉得你也是这个集体的一分子。另外,把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教学中对学生多肯定、少否定也是促进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途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或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将更加平等、更加融洽,更适合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与探究能力的养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要努力致力于探索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猜你喜欢

师生交流情感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