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级
2009-06-17蒋玉秋
蒋玉秋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通过构建和谐班级的必要性分析,提出几点构建和谐班级的策略。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和谐班级构建策略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这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中等职业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让莘莘学子在这里长身体,长知识,开发潜能,完善人格,愉快地度过生命历程中最宝贵的年华,为可塑的青春写下灿烂的一页,使教师在为学生谋求终身幸福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幸福,从而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一、构建和谐班级的必要性
1.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
学生成长、能力发展日见重要。现在,实行民主管理是学校成功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而班级建设亦如此,班级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教师的观念决定学生的发展,班级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促进;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实现教师在管理他人和接受被管理这二者关系的双赢,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决定因素。
2.履行社会承担责任的基础
只有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是靠喊口号、画标语就能解决的问题。教育要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学生一旦走出校门就和社会真正接上轨。所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其获取必要的知识,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班级就是他们活动的小社会,学生在这个小社会的活动能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价值实现提供更多准备,班级建设对学生今后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有极大影响。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石
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学校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也难以获得学生的认同。学生家庭背景形形色色,家庭条件千差万别;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学生的教育工作主要落在教师身上。班级是学校的小单元,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细胞,如何使这些细胞和谐相处、形成合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在班级建设中若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这些心理上、物质上的差异,则不可能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教育教学工作的效度大打折扣。
二、构建和谐班级的策略
班级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时间里组织起来的,因此班级合力并不是与班级的成立同时产生的。互不相识的一群人会聚到一起,逐步地在价值取向上获得共识,这中间有一个过程。班级精神及合力是在班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从班级教育问题认识的角度来看,我们有着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因此需要研究的是积极班级合力的形成。
1.构建学生合力形成的平台
班训是班级明确提出的价值追求,它用最简炼的语言表达。它在许多学校的班级里,在教室黑板的上方,用来警示、激励全体班级同学。班训把教育文化的价值追求,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和班级成员的发展需要,明确提出来,使得班级成员有明确的进取方向。在现实的班级教育活动中,许多班级的班训都大同小异,并不能体现班级的特征,因而尽管班级的成员们天天可以看得到,但可能视而不见,或根本不打算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种班训是不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许多班级情况比较复杂,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家庭可能非常富有,有的学生家庭则可能陷入了困境;有的学生各个方面上进,有的学生则可能是教育有困难的学生。种种复杂的学生情况,使得班主任不能一下子把握学生的发展需求。所以建立恰当的激励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它作为全班成员努力奋斗目标提出来,不能只反映部分学生的发展要求,但也不能不顾及特殊个案。建立班级激励制度有一个客观的过程,要与学生协商,学生不认可的制度,制订得再好也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抛弃。
2.培养班级的核心凝聚力
要培养班级的核心凝聚力,一是建立起强有力的班委领导班子。班干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的威信,往往能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和风气。班级中学生有学生的学生缘,学生有学生的语言,借用学生的力量来解决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是不错的教育方法。二是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能力是多样化的,因此要提供多元的榜样。榜样要尽可能地清晰,使其有比较明确的参照体系。树立的榜样应通过展示和比较得到突颖而出的对象,因此班级建设的过程中要开展各种学生能力的活动,如学习成绩突出者、体育竞赛优胜者、绘画歌咏优秀者、工作能力强者、行为习惯良好者、道德品质良好者、心理品质稳定者等,都可以作为榜样。榜样既可以作为学习模仿对象,又可以作为竞争对手,能极大地提高班级内部合力和外部竞争力。三是班级价值观。按马斯洛的观点,只有在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满足的情况下,人才会产生更高级的需要。学生在生理的需要与安全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社交的需要,如渴望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等对其所表现的爱护与关怀、温暖、信任、友谊等,方会有尊重的需要。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决定有多样不同的价值追求,这不同的多样价值追求,都有其合理性。与任何一种价值观相关的需要的满足情况会影响人对另外的价值观的态度。
3.构建和谐班级的宣传媒体
这里所说的“班级媒体”是指在班级传播信息的工具,如班级的板报栏,许多班主任在实践中创造的“班级日报”、“班级周报”、“班级日记”等。这些班级媒体如果运用得当,在积极的班级精神的塑造中,就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班级的主导价值取向要经过班级成员的“协商”,还不仅是班级成员们个体间的“协商”,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之间的“协商”。如班级的板报、班级日报等见诸文字的东西,受到班组成员们积极关注,可以更迅速地在全班的范围内影响班级成员。因此,班级媒体在班级积极精神的形成中,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通过班级媒体对班级精神的宣传、讨论等,可以使班级精神得以稳固和丰富。班级媒体在班级塑造中发挥作用的条件在于人群中始终进行着信息的交流,班级中进行交流的媒体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这些班级日报就是为某种“评比”制作的,那么就难以在班级精神的塑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在自己的思想上把握班级现实文化与教育文化,还只是其个人的行为,这种个人的行为要变成班级的现实,还必须通过班级每一个成员的整合,运用班级媒体进行积极班级精神的塑造。
4.确立和谐班级的师生感情
“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爱源于一种责任,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工作中,坚持爱的教育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要建立和谐的班级,情感教育更不可忽视,爱是构建和谐班级的源泉。一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重,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才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气氛。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少年儿童普遍的心理特征。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温暖孩子们的心田,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而且,爱应该是双向的,教师既要让学生得到爱,又要教会学生会爱。有时教师的几次咳嗽,引来多位学生的问候,有这样的师生感情,岂会搞不好班级管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同学或父母,都应主动地关心他们,那样才会在班主任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更多的人的关心。二是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对师长的爱、对同学的爱、对集体的爱。特别是在处理后进生方面更是具有神奇的力量。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常把后进生当成“差”生,是“榆木疙瘩”朽木难雕,严重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久而久之让这部分学生成了班中极不和谐的风景。其实,这部分学生同一般学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当其受到某种伤害,为了采取保护措施往往形成某种异常心理和畸形表现:有的存在对立情绪,不听管教;有的产生自卑心理,消极沉闷;有的采取疏远集体,回避教育;甚至有的故意违纪,离校逃学。凡此种种,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爱的温暖而使心灵蒙受创伤,正常成长遭到压抑。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中,光用批评和处分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爱心,十分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学生喜爱的老师才是好老师。有个女同学,各科成绩都差,内向不爱表现,我从对她几次谈话中了解到,她认为自己笨,反应慢且智力低,老师、同学会看不起她,平时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学。针对她的情况,我提出同她交朋友,对她讲名人成才的故事,使她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她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并让她回答一些较容易的问题,答对了便进行表扬、鼓励,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她补习基础知识,使她感受到老师在关心帮助“我”、爱“我”的温暖;从而恢复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为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人也变得阳光起来,在班里又听到了她和同学玩耍时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
总之,建设和谐班级的终极目标,是以优秀的学校文化为背景,以党的政策和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保证,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使每一个师生的生命得到和谐的发展。要提倡民主化、人性化的班级管理,要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要吸引家长关心和参与班级建设,参加学生的活动,要改进班级的德育工作。自主和实践是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知行统一,完善学生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