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新教育下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2009-06-17周笑妮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师生关系民主

周笑妮

摘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处在教育和教学的第一线,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教育,以创新教育为中心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这就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道德素质是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素质,比基本素质要求更高、更具体。

关键词: 职业道德创新教育教师素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显著的职业性、突出的实践性、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继承性、鲜明的时代性。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从道德概念上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上位概念,当代中国的师德是其下位概念,两者是包孕关系。师德和医德、艺德等都隶属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师德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从道德功能上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总体功能是对整个社会的各行各业的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进行调整,而师德的调控对象只是其中一部分,即教师的职业劳动和教师相关活动。[1]1997年8月7日修订通过的我国《中小学业道德规范》作出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学生、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共八个方面的规定,其他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此大同小异。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认识,深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情感,强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意志,固化为个人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而养成的素质,包含“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知”是个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道德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评价能力。职业道德认识和一般的认识不同,它是认识的主体以职业理想为依托的价值取向;它提供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特殊的价值知识,这种知识既是主体道德认识的产物,又是主体社会实践的结晶;职业道德认识的目的主要不是概括客观规律,而是知道自身的职业行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是养成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情”指个人对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的是非善恶做判断时的内心体验,即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其中责任感是职业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同自身的职业观结合,便产生对职业道德的情绪反应,经过对职业道德的必然性的长期体验和长期积累,情绪上升并稳定为情感,一类情感指向他人和社会,如同情、尊重等;另一类情感指向自身,如羞耻、自尊等。职业道德情感是最深沉、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职业道德活动得以进行并按目的发展的主体保证,是教师完善自身的内动力。“意”指教师为实现职业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包括毅力和自控力,是教师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如果说职业道德认识和职业道德情感还是教师内心无形的活动,那么,职业道德意志则表现在从内到外、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行动的过渡中,具有自主性、自决性和自律性。职业道德意志活动的过程首先是将职业愿望具体化为职业意向,再做出决定并制定计划,然后尽一切努力克服困难去实施计划。这一过程反映了职业道德意志就是实践精神活动,即内心的行动。“行”指教师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在职业劳动和职业相关活动中对社会、对他人做出的行为反应,包括一般道德职业行为和经过多次实践而形成的定型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知、情、意”都是道德意识活动,“行”是道德实践活动,把内部的完善和外部的完善,自身的完善和他人的完善乃至社会的完善合为一体,既有广义的道德活动的特征,又有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因此,道德实践活动比道德意识活动更能体现道德的本质,更能展示主体性和能动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外部表征和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注重“德行”,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等。[2]中外教育家都注重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坚信“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挥作用了”。

创新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实现教育民主,优化师生关系上。民主与道德相伴相随,同生同灭,讲民主才有道德,不民主就缺德。教师实行民主教育需要树立民主信念,养成民主品质,保持民主作风,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坚持学术自由。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和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激荡和活跃,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发挥和创新人才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民主的氛围不仅是创新教育必须的环境和“土壤”,而且其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创新教育。教育过程的终端,教育目的之所在,不是教师乐教善教,提高自身水平,而是学生乐学善学,实现全面发展,这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达标。师生关系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特定的工作关系,自然的人际关系,深层的社会关系,三者交互作用,后者起主导作用。社会性质不同,民主程度就不同,师生关系也不同,创造力发挥的条件便不同。

我国古代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其教育体系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位:“唯人万物之灵”,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反映是培养理想人格,讲授“成人之道”。我国教育传统即过去教育所沉淀、流传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在师生关系上有民主的一面,更突出的是不民主的一面。民主的一面,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等。不民主的一面中,最伤心的是师生关系如同君臣关系,学生对教师的教导必须师云亦云,“教师不称师谓之畔,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对于背叛师教的人,明君不纳用,士人不结交,因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封建宗法制、等级制观念在民间流毒很深,以至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农户还供奉并磕拜“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进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家训,加深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育民主被压碎,师生关系成了以知识为中介的人生依附关系,垂鱼之欢的关系变得油水分离,有些学校的师生关系甚至变成水火不容的关系。具有教育传统的以人为本变成以师为本,学生由人变成物(两脚书柜,知识容器),完全听从教师手中的考试大棒指挥,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自由,这种现象不彻底改变,实现创新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学校也将完全背离教育的本质。[3]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当前,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在从师本走向生本,致力于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同时强调这种个性不是个人主义,而是同时具有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道德感。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写的那样,实行教育民主,优化师生关系,“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发挥他的天才、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延东.伟大的文化推进伟大的复兴[N].中华文化论坛,2005.09.27,(1).

[2]万俊人.“和谐社会”及其道德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3]吕少卿等.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工作[J].政工学刊,2003,(5).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师生关系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好民主 坏民主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