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重和
2009-06-17孙艳春
孙艳春
摘要: 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本文作者在上《谈礼貌》这堂课时,认识到要“定”好“目标”、“设”好“问题”、“悟”好“教材”、“引”好“文情”、“创”好“语言”、“用”好“仪态”。
关键词: 《谈礼貌》教学安排
“下课,同学们再见!”“老师再见!”下课了?四十分钟到了?望着学生疑惑的眼神,我窃窃自喜:这节公开课我上成功了。因为学生意犹未尽的表情告诉我,课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感染了他们,引领了他们,拨动了他们。
这节课我上的是一篇小学阶段为数不多的议论文——《谈礼貌》。在备课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厚德重和”的优秀传统,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貌”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追求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平和协调、宽厚待人的传统美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学生充满童真的心灵里,千万不能忽视它。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会议上,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因此,我想到教学《谈礼貌》这篇课文的目的无疑是让学生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习惯。但是,这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怎么上呢?推敲再三,我作了如下的安排。
一、“定”好“目标”
根据课标的总目标之一“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合教材结构和写作特色,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有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从而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熏陶。(2)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尝试从生活中选择事例,并结合事例说说礼貌待人的好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为:明白课文所讲述的道理,帮助学生养成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设”好“问题”
蒋军晶老师曾说过:一堂课的教学主线最好清晰点,主要问题最好精简点,否则学生的精力和智慧就会在不断的环节转换和问题切换中消耗掉了。所以我在教学伊始时,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三个问题:谈什么?怎么谈?为什么谈?学生在对这三个问题答案的寻寻觅觅过程中,既可根据这个提示迅速地将课文划分成三个段落,体会到本文的层次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又可以通过这三个问题初步认识议论文,从感性上了解有关议论文的知识:论点、论据、论证过程。此举可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
三、“悟”好“教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恩来安慰理发师的事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能沟了人们的心灵,而且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这三个事例的选取比较恰当,从不同侧面来说明问题,再加上既有古人又有今人,既有大人又有小孩,既有伟人又有普通人,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一个故事“问路”,运用表格帮助学生罗列故事的经过与结果,并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感受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转换角色的情境想象使学生明白了“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感受礼貌待人的好处。接着,迁移运用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读自悟第二、三个故事“乘车”和“理发”。最后,引导学生也试着用礼貌的语言为前阶段班级中出现的一起纠纷出招,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学生明白道理,充分感受了礼貌待人的好处后,指导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总分总的构文方式和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选取典型事例的表达方法——先讲故事,后说道理的说理方式。然后,将其应用于对本课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的理解(先讲故事,后说道理),并对身边发生的讲礼貌的小事,或课前搜集的古今中外名人讲礼貌的故事进行交流。
四、“引”好“文情”
“礼貌”一词在课文中出现在五句里,共八次,就像乐曲中的悠扬旋律贯穿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田。因而,“礼貌”一词也就贯穿在了我的教学始终,成为我本课教学的主旋律。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读一读古训、俗语:“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划分段落时,我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同时出现两个“礼貌”的句子并加以阅读。理解事例时,我让学生反复读那些含有“礼貌待人”的富有哲理的句子。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这三个故事,深刻感受礼貌待人的好处,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中华民族“厚德重和”的优秀传统思想教育。努力做到让“礼”成为这堂课的种子,让“读”促成它生长,长在学生的心里。
五、“创”好“语言”
在教学中,我不忘环环相扣,层层拓展学生的思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德国作家歌德曾说:“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我们可要经常‘擦试礼貌这面镜子,让我们的形象光彩照人哦!”瞧,除了书上这些古训、俗语外,古今中外还有许多人对礼貌有着精典的谈论,他们精妙的语言成了名言,相信大家收集了不少,谁来交流一下?(学生发言很踊跃)交流到现在,你肯定对礼貌有着很深的感悟,你心中肯定也有精妙的一句话,请你写出来,让它成为你的名言。学生写好后我播放了一首《咱们从小讲礼貌》的歌曲,然后让学生在歌声中朗读自己的名言,使学生在交流与诵读中升华了情感。
六、“用”好“仪态”
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所以,仪表、眼神、动作等仪态,虽然无声,作用却非常神奇。课堂上,教师鼓励和赞赏的眼神,提醒或刻意制止的目光,真诚的微笑,自然又亲切的动作,能胜过口头的表扬,学生能真切地感到教师就生活在他们中间,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
总之,本节课,在师生平等、和谐的交流基础之上,有了语言的平等交流,有了新旧知识的水乳交融,有了意见的沟通,有了师生知识的激烈碰撞,有了双边互动,有了师生间真正的情感交流。
让教学从容,学有所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