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09-06-17朱冬梅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教学活动情感

朱冬梅

摘要: 语文是一门集丰富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工具性人文综合课程,教学要求将情感、态度、价值勤观作为新的目标纳入课程体系。文章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挖掘教材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阅读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及通过情感启发,促进学生形象思想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和突出的人文性特点。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其倾向性和感情色彩决定了学生学习课文不仅是了解形式,而且包括接受思想内容和情感。语文教学除了对知识、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新的目标维度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中,足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和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渐形成健全人格。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多姿多彩的情感教育内容,对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积极的同情心、利人精神,想象、幻想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促进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实践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于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的诉求都寄托在他们所描绘的形象中。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作家必须看见他所描写的对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感受、认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让其如见其人、闻其声。这一过程就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帮助完成。当作者刻画的形象跃然纸上,活脱脱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情感就随之而生。学生心灵的琴弦被拨动,情感就会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形象,体悟作者的悲与喜、爱与恨。感受到作者笔下自然的伟大与美丽……教师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分析与讲解,而是通过形象感知、感悟来启发学生思维。

二、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情感就像一潭水,只要投去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泛起粼粼的波纹。如果教师的教学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融洽,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可以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学生内心情感驱动下的主观能动的发展过程。这就恰恰符合了“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的本质属性,因此,也就最终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阅历浅,经验少,想学好语文课困难重重,凭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收效甚微,而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神奇的岛屿》时,用投影展示出一幅幅岛屿的景色图,再配上“群鸟的叫声”,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学生仿佛置身岛屿,不仅能观其形,而且能闻其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由上述可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小乐学、多思、善思、求美,对发展学生的良好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益于渗透思为想教育

教学活动具有思想性。语文学科的思想性特征比其他学科更为突出。古人云:“文以载道。”教材中有很多寄予抒发情感的课文,含有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如战友之情、热爱美好事物之情……这些都是人类的高尚情感,是作者对生活中能激发起人炙热情感的事物的表达。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其感性的形象,体验到其内涵的高尚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净化其情感,陶冶、塑造美好的人格和心灵。

古人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列宁也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令他们自发地接受这种教育,首先就要激发他们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相沟通、相融洽。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重在一个“情”字。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成为受感染者。其中,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特形象上,让人物在书本上活起来,在学生心目中生动起来,丰满起来,就像曾经和他们在一起奋斗过、生活过,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四、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提高预感能力

人们留心便会发现,大凡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都有极高的悟性,因此不难认为,要提高人才的素质,必须提高人的悟性。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小学阶段是其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语言教学中这种悟性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

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叶圣陶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生在一看一听一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之转化为真切的、形象的、具体的画面,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它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整体的感受和判断。人的语感能力与其情感和思想素养密切相关,在教学活动中激发情感,提高素养,也是进一步促进语感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半截蜡烛》一课时,我通过岛屿的设计,多媒体的情境的创设,加上课文中的语言旁白,让学生从中体会德国纳粹分子的阴险狡诈,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沉着、勇敢、坚定,激发学生憎恨敌人、敬佩英雄的情怀。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体悟文章的内涵,使其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提高对语言美感的认识,培养语感能力。用“情感”伴随理想这样的最佳心理驱动教学,正是发掘学生潜力的主要渠道。

五、激发情感,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从科学性上来看,教学过程应遵循人脑的活动规律,促进大脑左右两半球和两种思维方式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双脑并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脑科学家认为,人的左脑分管逻辑思维,右脑分管形象思维。任何学科都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二者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于其他学科来说,相对地形象思维比较突出。在教学过程中两种思维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例如:在讲《荷花》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一幅荷花图,使学生的情感被牵引进醉美迷人的荷塘美景中,教室中似乎也飘散着荷花的清香。伴随着动听的古典乐曲,学生深情地诵读着优美的词句,头脑中出现各种荷花的形象,产生无限联想,激起对荷花的喜爱情感。有的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翩翩起舞的荷花仙子,有的把自己想象成自由自在在莲叶间嬉戏的小鱼,有的把自己想象成沉埋于污泥下去白嫩爽口的莲藕,等等。并赋予它们美好的品质和情操。这种情感所激起的表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先让学生通过语言把这些联想到的表象联系起来,然后按顺序表达出来,这一步是通过逻辑思维完成的,于是也就推进了逻辑思维的发展,促进了两种思维能力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原苏联教育家斯卡金特说:“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的态度。”实践证明,语文课的情感教育由于改变了学生原来的学习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变勉强应付为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证明了,只要有工作量很大的情感教育的投入,就会有丰硕的成果和真心的回报,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嘉平,赵玉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小学教学新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黎见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读写新编.重庆出版社.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教学活动情感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情感移植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