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

2009-06-17

文教资料 2009年36期
关键词:嫌疑犯批评性语言学

戴 花

摘要: 语言并非如传统语言学描述的那样不偏不倚地反映客观现实。语言是与人类社会一同产生的交际工具,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渐丰富。批评语言学的概念是福勒、霍奇、克雷斯等在1979年出版的《语言与控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批评语言学采用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语篇分析方法,借助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以揭示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语篇的影响以及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其目的是最终在看似简单的日常话语中揭示其所隐含的社会不平等,进而抵制这种不平等。

关键词: 新闻语篇批评性语篇分析意识形态

一、批评性语篇分析

语言学家们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程,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以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们作出的贡献最多,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代表兰卡斯学派(Lancaster School)的N.Fairclough、代表社会符号学(social semiotics)的G.Kress、代表社会认知法(socio-cognitive approach)的Van Dijk,以及R.Fowle等人。除了这些语言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之外,国际性的刊物与地区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也大量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主编的以批评话语分析为重点研究方向的国际性刊物Discourse and Society。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区专门设立了名为,伊拉斯莫(Erasmus),的批评话语分析学术交流项目。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有的着眼于社会理论,有的则以语篇分析为主,有的则把社会理论和语言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国外的批评语言学研究倾向于对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涉足权利和知识系统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要晚,但也成绩斐然。国内第一个涉足批评语言学的是陈中竺。他于1995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批评语言学述评》是国内第一篇关于批评语言学方向的学术论文。在此之后中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逐渐对批评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5个方向:介绍、评价、综述方向;理论探讨;方法论;应用方向;跨学科方向。就研究现状而言,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介绍、评介、综述为主。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已经发表的关于批评语言学应用方面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多以机构话语(institutional discourse)为主,如:教育语篇、政治语篇、法律语篇等,而对真正关系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众语篇(本文特指社会新闻语篇)却涉及很少。由此可见,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是客观全面的对批评语言学的应用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批评语言学主张用适当的语言学方法,联系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语境,分析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具体作用。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从各种角度反映社会现实,再通过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任何一篇语义内容可以用若干个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选择是由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目的下所产生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也越来越重大。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形式和特殊的新闻语篇,社会新闻报道虽然不会像政治语篇那样直接传达国家或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但其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娱乐的同时又起着隐性约束,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习俗的作用。

二、主要分析方法

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为批评语言学家主张以语言学为主体,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揭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倾向,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个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对大众语篇的某些语言形式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特殊意识形态。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和经历的表达。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实物和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个功能,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探讨的是及物性与其的对应关系。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Halliday,1985:106)这些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人们在组合文本的过程中“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180)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韩礼德指出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其中最常见的是情态系统。在英语中,除了may、must、should、need、would等情态动词以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根据韩礼德的观点,信息结构是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语篇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信息不断引出新信息,新信息不断变成旧信息,同时又引出新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语篇的意义才能展开。

三、实例分析

美国一向标榜自己是平等的国家,总是对其他国家指指点点。但就其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其经常吹捧的女权主义实际上在其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美国CNN中两篇关于校园枪击案件的报道“Pennsylvania girl arrested in classmates shooting”(下简称新闻一)和“School shooter is student,police say”(下简称新闻二)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美国主流媒体CNN新闻网中存在歧视女性大行其道的现象。本文从词汇分类、情态、及物性等角度考察了两篇英语新闻的语言特色并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权利意识形态与语言间的关系。

(一)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任务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下面我们对这两篇报道同样类型案件的新闻进行分析,看其词汇选择上的特殊的阶级立场。新闻一中对嫌疑犯的描述只提到了枪击案件发生的地点(Pennsylvania)、性别及年龄(girl,14-year-old);而在新闻二中除了这三点之外还同时提到了嫌疑犯所携带的武器(shotgun and handgun)和对身形体貌的描写(plump)。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媒体在对性别不同的嫌疑犯的描述上男性要比女性更细致,给出的信息量也要大得多。这样会人为造成读者无法客观地了解女性嫌疑犯,而仅仅从主观臆断其是个罪大恶极之人。新闻一的标题使用“girl”来指代嫌疑犯,而标题二使用“shooter”来指代嫌疑犯。“shooter”是个中性词,不能表征任何性别,而“girl”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而对周边人群和受害者的描述上差别就更大了。新闻一在对受害者的描述上非常详细(13-year-old、girl、Eighth-grade),而新闻二仅仅轻描淡写了人数(One adult and three students)。新闻一对周边人群的描述包含了很多信息,如a police spokesman;Officer David Ritter;Maria Orzel,a spokeswoman for the diocese of Scranton;Geisinger Medical Center spokesman Max Meng;Police;Lycoming CountyDistrict Attorney Thomas Marino,而新闻二仅提到了“Capt.Bill McClure of the El Cajon Police Department;Police;Dave Cook,a police dispatcher”。在词汇分类方面,新闻一中只介绍了女性嫌疑犯的性别、年龄和所在地;新闻二中对男性嫌疑犯的介绍详细到其使用的武器。从CNN本身对此二人的关注度就能显示出其所隐含的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

(二)情态

本文对情态的考察着重在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上。

转述引语形式包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其在具体的语篇中有不同的作用。由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出自事件当事人或知情者,或者权威人士之口,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有效地增强语篇的权威性。直接引语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事情的事实,而间接引语的选择取决于新闻作者对原话的理解和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和意图。所以新闻语篇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数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为作者个人意识所左右的多少。新闻一中共有七句引用,其中除一句直接引语外其余全部都是间接引语。而新闻二中共十四句引用,四句间接引语其余全部是直接引语。仅从数量上我们就能很清楚新闻一中作者本身的个人意识被大量强加于文章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二要比新闻一更客观地反映事情的真相。

(三)及物性

在及物性方面通过对两篇新闻所选择的不同的过程类型进行分析找出其所隐含的意图:对女性的歧视。虽然这两则新闻语篇中都包含数量几乎一致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对这些过程类型的实施者进行分析时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新闻一中物质过程主要集中在对受害者和周边人群的描写,而新闻二中的物质过程主要偏重在对嫌疑犯本身的描写。就行为过程而言,新闻一主要集中在对嫌疑犯本身,新闻二则是对周边人群的概述。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一重视对受害者和周边人群反映的描述及对犯罪嫌疑人动作行为的描述,突出女性罪犯的凶残和恶劣影响。

以上对比分析研究,不仅充分认证了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篇可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而且指出语言既反映社会、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又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此两则貌似没有任何偏颇新闻报道的分析,揭示了其实质上暗含的对女性的歧视意识形态。

四、结论

通过对以上两篇校园枪击案件的新闻报道的分析,笔者希望读者能在平时的新闻语篇阅读过程中,即使是描写人们身边所发生事件的社会新闻,也要做一个批评性读者。虽然是同类型的事件,但是对其的报道由于新闻作者受自己已形成的意识形态或思维观念的束缚会使两篇新闻报道截然相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读者要有意识地辨别新闻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倾向,防止被看似客观中立的语言操纵和误导。合理地运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这种有效的语篇分析模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意识和批评性阅读能力,能够帮助人们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阅读者和思考者,同时也能够帮助人们增强反控制意识。我们相信随着批评语言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批评语言学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将会越来越为语言学家们所重视。不久之后,在语言学的浩瀚星空中批评语言学必将成为一颗耀眼的恒星,而语言学家们对批评语言学的应用也必会放射出不可湮灭的光芒。

参考文献:

[1]Bell,A.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1.

[2]Bell,A.Language and the Medi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3]Bell,A.and Garrett,P(ed.)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Oxford:Blackwell,1998.

[4]Duanjing,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Western Political News Discourse,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2005.

[5]Fairclough,N.Language and Power,London:Longtnan,1989.

[6]Fariclough,N.Media Discourse,London:Edward Amonld,1995.

[7]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7]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9]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1996,(1).

[8]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6).

[11]辛斌.批评语言学与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外语教学,2000,(4).

[9]辛斌.英语语篇的批评性刍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7,(4).

[13]辛斌.语言,权利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猜你喜欢

嫌疑犯批评性语言学
谁在说谎呢?
被“套路”的嫌疑犯
张培基译本《故都的秋》批评性分析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头号嫌疑犯
浅谈英文报刊的批评性分析
社会语言学名词
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