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世纪的美国黑人却有着惊人的类似命运
2009-06-17李河发苏传娥周华余荣琦施晓琼
李河发 苏传娥 周 华 余荣琦 施晓琼
摘要: 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是国际上敏感的话题。对于美国黑人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很特殊,他们的命运更加引人注目。在不同时代,他们所遭受的境遇和所采取的斗争方式不一样,但目的只有一个,真正地为作为美国社会一分子的黑人争取应有的权利和自由。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翁虽然生活在相隔一百年的美国社会,但是他们的命运确实如此惊人般的相似,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美国黑人自由命运相似
美国黑人,从过去的奴隶地位到今天的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他们是如何走过这漫长而艰辛的路程:在不同时代,他们所遭受的境遇和所采取的斗争方式不一样,但目的只有一个,真正地为作为美国社会一分子的黑人争取应有的权利和自由,他们有的甚至为自己和同胞们的自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有的为作为堂堂正正的美国公民而奋力地争取平等的生存权。在这里我们以两部典型的反映美国黑人问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看不见的人》来看在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漫长而艰苦的为黑人民权和自由而奋斗的过程中,黑人的生活境遇到底有多大的根本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生活状况。
汤姆是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农奴制废除之前,所以他的人身自由根本没有保障:他忠厚诚实,勤勤恳恳地为他的第一个白人主人谢尔比辛勤劳作,可在主人面临危机时,他却被他的“好主人”给卖了。另一个黑人爱丽莎得知自己的爱子也同时被卖时,她选择了逃跑去寻求自由,而汤姆选择的是忠实主人的决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逃跑连累的不仅是他的老婆和孩子,而且其他的在谢尔比庄园里谋生存的黑人还是免不了凄惨的被卖的命运,所以他顾全大局,牺牲了自己个人的可能的逃跑之路,被一次又一次地卖到不同的白人手里,从此人生经历了每况愈下的悲惨境地。很多批评家指责他是温顺软弱的黑人,因而他也成为了软弱的代名词和黑人文学中的一种意象,也就是他过于相信白人会给他自由,一次又一次地相信白人,可屡屡被他们所欺骗,最终不但失去自由,而且丧失了自己的生命,被勒格里折磨死在他的庄园了,他的回归家乡之路就此结束,看了让人心寒。
接着让我们来浏览一下《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我”的遭遇。他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非裔美国青年,是生活在废除黑人奴隶制一百年后的新时代,他像其他黑人一样认为自己是美国社会的一分子,凭着黑人血统的勤劳和诚实,在白人主宰的美国社会中寻求真正的自由,进行自我身份的寻找,理应和白人一样在社会中自由地奋斗并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没名没姓的非裔美国青年,一开始他想通过教育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身份。一次偶然的事件使他被赶出大学,因而他自我实现的梦想破灭。从此他开始了寻找自己的一个艰辛的过程。从南方的大学到北方的纽约再到地下生活,他最终意识到要摆脱社会与白人强加给他的各种身份及模式化形象,从而在不放弃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尊重自己作为个体的复杂性。他最终放弃了最初的天真想法:通过讨好白人而获取人生的成功,因为他的遭遇使他明白要得到真正的自由就要丢掉那种守旧的观念,成为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了解两位黑人生活遭遇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他们命运的惊人相似之。
一、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和血统,对白人过于信任
汤姆和“我”都具有大多黑人的品质:温顺而勤劳,想以此来获得白人的器重,而这只给他们带来了厄运,他们的生活从此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从原来的生活地点被赶往下一处深渊而远没有尽头。汤姆从一个农场被卖到另一个农场,虽遭不幸,但他确信主人的承诺,所以尽管在诺言一个个变空时,他还坚信白人主人的诺言,可生活的希望在慢慢地变得渺茫起来,遭遇是每况愈下,遇到的主人是一个不如一个,从谢尔比到圣克莱尔到勒格里,一帮伪善的白人主人口头答应给他自由,但却迟迟不肯施舍兑现,最终使得他永远地失去了自由。《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他做过“老实的黑人”,在有人身自由的前提下,他自信地认为,只要凭自己的诚实和勤奋就一定会取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他确实成功地获得了在黑人大学学习的机会,但这却是转瞬即逝的事实,随后他试图在美国工业里为自己找得一席之地,使自己成为那种机器上一个合用的齿轮;他曾经加入“兄弟会”,使自己依附于左派政治——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个黑人在美国生活里处于被人看见的地位,想让自己的身份得到白人的认证,但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能使他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现在宁愿做一个地下人,因为他只有真正地脱离外界强加给黑人的身份,才能完全地找回属于自己的身份。虽然时隔百年,他们的人身经历却是如此的相似,诚实勤劳,可却被一帮白人利用而并未得到重视,最后只落得无处容身,从残酷的现实世界消失。而只有在那一刻,他们才发现白人的虚伪和欺诈,他们只不过是白人手里的一枚棋子,因而他们任凭怎么老实和努力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命运既不在万能的上帝掌控之中,又不在貌似宽宏仁慈的白人手里。
二、他们寻求相似的自由
汤姆寻求的是人身自由,“我”所追逐的是一份自由黑人的自由。处在废奴制之前的汤姆,是白人的奴隶,他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作为一个自由的黑人,能与家人在一起,哪怕是为谢尔比农场主辛劳一辈子,只要拥有简陋的小屋,可毕竟还是自由之身,不会被主人卖来卖去,与妻儿分离,不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当作奴隶主的附属品,享受作为人的最基本权利就是他最大的梦想。可是他的这个愿望在谢尔比欠债时注定要彻底落空,因为无论白人奴隶主对奴隶多么好,但这个事实是改不了的,即在利益受到损失时,他们肯定会不顾一切代价挽回,几个好奴隶又算得了什么,财产失去可以继续购买,汤姆在他眼里只是财产的一部分,而善良的圣克莱尔也只不过是伪君子一个,口口声声答应给汤姆自由,可他依旧舍不得,奴隶主贪婪的一面暴露无疑,直到死汤姆也没能完成心愿:回到自己的小屋——象征自由的小屋,所以汤姆被又一次转卖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他在一次次的遭遇中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完全摆脱白人所灌输的思想,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他牺牲了自己的性命换来了在谢尔比庄园的其他同胞的自由,体现了他为黑人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主义。小说《看不见的人》从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我是谁?”“我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其实“我”追求的是能平等地受教育,不受歧视地获得一份工作,可是他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给活生生地粉碎了。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黑人的整体地位显著提高,但是黑人依然遭受着来自白人心理上的种族歧视。作者拉尔夫·埃里森正是从当时美国社会的这种社会现实出发创作出《看不见的人》,揭示出美国黑人被白人当作局外人的心理痛苦和如何在这样的种族歧视中一步步失去自我的过程。小说《看不见的人》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美国黑人的精神追求,从而把美国黑人小说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人公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从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奴性,并且排斥黑人文化,拒绝接受自己的黑人特征。带着这种奴性进入社会以后,主人公不断地遭受到来自白人世界心理上的歧视,白人无视主人公作为个体人的人格,而是把他看成实现目的的工具。在这种歧视中,主人公变成了白人眼中的“无形人”,一步步丧失了自我。主人公觉醒后逐渐地接受了原来所排斥的黑人文化,从而在黑人文化中找到了自己身份的根基。接着,主人公开始反对原来他所言听计从的白人权威,摆脱他们的控制,并且完全接受自己的黑人性,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最后,他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民族责任,从而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无知发展到觉悟。
三、他们的人生和心理轨迹相同
汤姆和看不见的人“我”都经历过充满希望—希望渺茫—仍然心存希望—希望破灭这样一个人生和思想斗争的过程,最终没能如愿以偿,只得脱离残酷的人世尘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谢尔比家工作,汤姆很满足,因为有自由的空间,可是相对的自由在他被卖到圣克莱尔家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因为谢尔比是白人奴隶主,在遇到突发事件之时,他未尝不可像谢尔比一样把汤姆转卖,好在圣克莱尔比较善良,也曾当着即将死去的女儿面承诺给汤姆自由,汤姆心中又重燃起希望,与此同时寄希望于谢尔比的儿子来赎回他,可是这点希望竟然成了绝望,在圣克莱尔由于意外突然死亡之时,汤姆已清醒地意识到获得自由之身是越发艰难了,当勒格里残酷地对待黑人奴隶,汤姆几乎是绝望了,他帮助其他黑人逃出勒格里的魔掌,自己受尽了折磨,因为他意识到自己成了奴隶制的牺牲品。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汤姆对生活还是充满了渴望和热情,凭着一颗善良和宽容的心去理解他的白人主人们,只为了心目中那美好的心灵家园——自由,可是最终他彻底失望了,自由已经化为泡影,惟有神圣的上帝能给他带来心灵的自由。尽管他备受肉体的折磨,完全丧失作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但他毫无怨言,因为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儿和他的同胞们,或许逃跑的念头在他脑海中也曾闪现过,但他没有顾及个人的自由,而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换来家人和兄弟姐妹们的解放。《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我”经历了暂时的喜悦——通过失去尊严获得黑人大学的入场券,相信生活的美好,可顷刻之间一切计划因他的过失成为奢想,但他依然信心满满,以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地找到一份工作,可他在被赶出校门的那一刻已经被烙上从对自我的无知到觉醒,正是他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过程,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处处表现了作者对种族歧视社会的痛恨的揭露和控诉。他的觉醒使他逐渐地接受了原来所排斥的黑人文化,从而在黑人文化中找到了自己身份的根基。接着,主人公开始反对原来他所言听计从的白人权威,摆脱他们的控制,并且完全接受自己的黑人性,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最后,他勇敢地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民族责任,从而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从无知发展到觉悟。他们经历了类似的奋斗过程:汤姆和“我”一开始过于相信白人会善待他们,会像承诺的那样给予他们自由和所期望的生活,可是在一次次地受到白人背叛之后,他们才彻底地失望和醒悟,他们的命运不是掌控在白人的手里,而是完全地攥在自己的手心里,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不幸遭遇之后,他们彻底地体会到白人的虚伪,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路可逃,所以导致汤姆的必然死亡和“我”的洞穴生活,只有在那一刻他们的灵魂和肉体才真正地获得了自由。
从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心理轨迹分析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在美国社会前进了一百年的过程中,黑人的社会地位在一系列法规的保护下,或许有了名义上的改变,但实质上没有变化。自由的形式变了,但黑人的命运还是被白人操纵着,无论是否获得了基本的人身自由。从汤姆到看不见的人“我”,时间流逝了一百年,可他们的遭遇和命运却如同发生在同一时代。
自由以后的奴隶生活是什么样的呢?1936年,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在她的著作《飘》之中是这样描述奴隶自由以后的生活的:自由的奴隶们流浪在街头,他们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他们只有抢劫、偷盗、行乞。有的奴隶们继续回到奴隶主家中,继续过他的奴隶生活。有很多人批评汤姆的软弱,可是汤姆很清楚,在逃走获得人身自由后面临的很可能是更糟的命运;同样的,“我”这个自由黑人除了人身自由外,还有什么自由?处处被限制,找工作时名义上受到校董的推荐,可实际上却被他的那些信件所桎梏,就像他在黑人校董抽屉里看到的那副枷锁一样,这使得“我”后来醒悟到自由的黑人无时无刻不被无形的枷锁所拴牢——那就是白人的成见和歧视,就像“我”祖父临终前所说的那样。
黑人的命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不仅取决于黑人自己的觉醒意识,而且取决于白人的态度,这是一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所要面临的问题,即便黑人奋力追求自由,但只要白人的态度没有根本上的变化,黑人的遭遇就不会彻底地改变,就像看不见的人“我”虽有人身自由和一系列的其他自由,可最终还是被白人所排挤,找不到工作,流离失所,除了名义上的自由意外,一无所有,成了新时代的“汤姆”。
参考文献:
[1]Mrs.Harriet Beecher Stowe.汤姆叔叔的小屋[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版),1992.8.
[2][美]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版),2000.6.
[3]毛信德.美国小说发展史[I].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04.11.
[4]Donald Pizer.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I].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0.12.
[5]AnnetteT.Rubinstein.American Literature Root And Flower[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一版),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