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苏轼词的现实主义词风

2009-06-16金晓霞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词风现实主义苏轼

金晓霞

【摘 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是豪放派的代表,已成定论。然而,对苏轼的现实主义词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则为少见。本文就苏轼的人生轨迹从四个方面对其现实主义词风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苏轼 现实主义 词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青年时期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二名,雄心勃勃,要求变法;中年时期出任杭州、密州等地方官,主张温和改革,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担任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中老年时期返京任翰林学士等职,因反对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再次出任杭州、扬州等地方官;晚年时期被贬惠州、儋州等地,生活十分艰苦。苏轼这起伏曲折的人生经历,使他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深入到各阶层,创作了许多文学著作,深刻反映出苏轼作品的现实主义词风,对当时与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一、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在词史上,苏轼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

熙宁八年七月,辽主胁迫宋王朝,“刘”地界‘辽”,“凡东西失地七百里”。这年冬天,苏轼写了著名的《江城子•岳州出猎》,其下片:“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情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中借出猎习射,来抒发他渴望驰骋沙场;为国靖边立功,驱走入侵之敌的豪情。

元丰四年十月,苏轼贬官黄州,当他得知种鄂率军大败西夏时,异常兴奋。但不到一个月,战局剧转,宋军惨败,宋朝军事上的腐朽完全暴露了。自此,西夏更加猖撅。国势的虚弱衰危,个人遭遇的坎坷,使苏轼内心处于极度的矛盾之中。苏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泛舟赤壁,写下了一首热情向往英雄事业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以祖国雄伟壮丽的江山和悠久的历史作背景,借对历史舞台上曾导演过的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的周瑜的怀念,塑造了一个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而抒发了作者强烈渴望为祖国作一番事业的抱负。词中也流露出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感叹,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里虽有政治上无可奈何的一丝哀怨,但向往英雄业绩的豪迈气魄,仍是苏轼全词的主旋律。

二、抒发个人感慨,探索人生奥秘

苏轼二十二岁就名震京师,不到二十三岁即已登馆阁清要之阶,得直史馆。可是熙宁二年,他遇到了一场来势迅猛的暴风雨袭击——王安石变法,因与王安石“议论素异”而屡遭排挤、打击。从此,他带着伤痛顽强搏击,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得不到实现的苦闷,在他的词中随处可见。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回忆他们初到汗京时的情况,少年锐气,自负才学,真有不可一世之慨。而回忆之中隐含着仕途坎坷的愤懑,似乎在倾吐满腹的块垄不平。

苏轼还常借吊古、赏月、咏物来抒发胸中的愤慨,如《满江红•寄鄂州宋使君奉品》说:“《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州对鹦朗,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滴仙诗,追黄鹤!”这首词者凭吊古人联想现实的深沉感慨,表现了对三国时弥衡空持才气的可惜,傲物狂放的不可取;更否定了曹操、黄祖这样迫害人才不能容人的偏狭当权者。从现实出发,自己有过弃冠冕而归隐的念头,可又怎能忘情于朝政?结句是说尽管李白这个切盼朝政清明自已得以进用的希望成为泡影,但总要胜于崔颢只知思念故乡的个人愁苦。苏轼把自己在被贬谪中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地,从而解脱矛盾与苦闷。

苏轼经过仕途奔波以后,思想感情逐渐接近了陶渊明。《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就把他的东坡雪堂比作陶渊明的斜川,认为只有他和陶潜能做到梦中清楚,醉中清醒。但他毕竟没有陶潜清醒,归田只是说说而已。如《菩萨蛮》这首词说明了苏轼欲退而不忍的矛盾心情:一方面,要远离人世的纷扰,“聊从物外游”;另一方面,又要用文学揭示社会斗争。这样看来,他的理想抱负始终没有磨灭,只是在他踏上坎坷道路时,这个理想抱负便离他越来越远了。因此,苏轼也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复杂的色彩:他开始放浪形骸,日饮无数,然而又并非真正地沉沦于醇酒美女之中,最终也没有归隐,其雄心壮志,牢骚不满,竟在艳科小词中“爆发”出来,振起一代豪放词风,增强了词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不能不说是对词史的一大贡献。

三、关心民生疾苦

孔孟之道是苏轼在政治上的指导思想,但苏轼比较重视客观实际。因此,他能够关心国家命运投身政治斗争,写下许多反映国计民生的优秀作品。《望江南•超然台作》就反映了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词中“却咨磋”为全词脉络,“试上超然台上看”关心春,关心民,“半壕春水一城花”,风景不殊,可惜“烟雨暗千家”。细雨霏霏,贫困居民烟火不举,更加凄暗。苏轼被排挤出朝,身为地方官,但仍不能使百姓摆脱贫困的境地,不禁感慨万端,借酒销愁,酒后仍是咨磋,不能忘情于国计民生,不是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事业,实现“上益圣德,下济苍生”的伟大抱负,而是用诗酒消磨,更觉不堪了。

元丰元年春大旱。时苏轼任徐州,城东有一石潭,苏轼曾来这里祈雨,后来旱象缓和。初夏,他又到石潭去谢雨,沿途所见已是一派丰收景象,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唱道:“惭愧今年二麦丰,干歧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天红”。他更在《皖溪沙•徐门石潭谢雨》一组词中描绘了旱灾解除后农村欣欣向荣的气象,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苏轼在词中不仅写了对劳苦民众的同情和关怀,还把针尖刺向最高统治者,如《华清引•感旧》上片写杨氏盛时华清宫的繁盛热闹,暗斥唐明皇宠爱贵纪,天宝年间生活的荒淫奢侈。“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下片写安史之乱后华清官的凄凉寂寞。“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词中所写并非单纯的吟古,而是针对现实,揭露当时统治者的荒淫奢侈,也含有以往呈为鉴的意思。苏轼这类关心民生疾苦以及对统治者不满的词作,深深地体现了作者社会实践的体验和创作激情。词中所表达的这种思想,也正是苏轼词的现实反映。

四、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苏轼一方面关心着国计民生,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另一方面,又善于发现生活中光明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他以诗人的敏感和热情去待人接物,使人感到他的词作有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更深更广地领略生活的意味。如他在《阮郎归初夏》中写道:“绿槐高柳烟新蝉,董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人圆。”作者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初夏家庭生活图景:院子里绿槐高柳上小蝉不唱了,有人奏起了歌咏承平的南风曲子。碧纱窗下沉香烟袅条飘散,净净棋声把人从午睡中惊醒。一阵小雨过后,轻风翻转着新出的碧荷,榴花开得红艳艳。娇妻在瓷盆里洗着菱藕之类的消暑生食,激起白玉般的水珠子,一会儿碎了,一会儿又聚拢。

苏轼自幼受故乡山水的陶冶,峨眉天下秀,培养了他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歌颂祖国山河是苏词一个重要主题。如《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播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扬花似雪花。这是苏轼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儋州所作的春词。通过对春祭和海南风光的描绘,写出了儋耳的淳朴古风与盎然春意。作者虽然也被勾起对中州的怀念,但是飞起的杨花漫天似雪,觉得这里毫无衰迈颓丧之感。可见,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健旺的进取精神,不论遭遇如何而始终如一,至老不衰。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阅历复杂深广,作品视野开阔爽朗,风格豪迈豁达。清人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苦其豪放之致,则与太白为近。”这对苏词的现实反映是一个很好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童庆炳.文学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词风现实主义苏轼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新法律现实主义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