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信社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探析
2009-06-16侯胜鹏吴柳
侯胜鹏 吴 柳
[摘 要]农信社在支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信贷目标不明确、信贷队伍力量不强、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因此农信社应牢固树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健全信贷人员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短期和长期信贷投向战略以及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为达到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长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可以通过对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改善信用环境以及加大增资扩股的力度等途径为农信社更好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农信社 现代农业 金融创新
一、农业发展范式的改进及农信社支持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单个农户参与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专业素质不高,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难以有效快速拓展;土地是稀缺资源,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产品比较效益低,产业化程度不高,附加值少。另外农业所面临的风险较大,包括自然风险,传统种养业抵御自然能力差,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疫病等的冲击;市场风险,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和种养业的需求弹性小,农业生产与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较强,市场信息与农户生产信息不对称,农民参与市场谈判和交易的能力弱,农村科技服务跟不上等。
现代农业的目的在于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用现代知识武装农民,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农民,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指导农民,力求健全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劳动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建立高效、可持续、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1]。按照这一定义,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还是产业化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催生了更多的金融需求。有专家提出资本是促进农业增长的重要动因,因而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农业进步的助推器。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的金融纽带,其服务网点多,几乎覆盖全国,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而神圣的使命。农信社也应抓住历史机遇,利用其自身的优势(多而散的经营网点、灵活的经营方式、不断改进的金融服务等),努力支持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农信社支持现代农业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目标不明确。主要为信贷支农的商业性和政策性项目交织难辨。“三农”固有的特性与农信社的最终经营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农信社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应该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其政策性目标主要以发展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发展农村经济为主。实行过高的贷款利率将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实行“惠农”政策则会严重影响农信社的商业利益,导致部分农信社达不到盈亏保本点,如四川三州地区有“撤不掉、养不活”的农信社达200多个,形成历年亏损额达2.86亿元;农信社力求扩大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从事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发展现代农业,但由于传统农业具有前述弱质性,资金投入农业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降低了农信社支持现代农业的信心,目标开始漂移,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的金融服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贫困人口,转向高利润、成本低的其他重大项目。
(二)信贷队伍力量不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近年来,农信社信贷人员总体素质提高,学历提升,开始进行全面、系统、快速的信息化管理。但是,也出现了部分地区农信社人员不足,信贷信息宣传不及时,贷款营销困难;部分信贷人员虽有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必要的现代农业知识,特别是对现代农业新科技、新产品了解不多,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贷款往往不及时;部分人员扶农贷款时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被动地在刚性放贷指标考核下进行营销。同时,由于农信社营业网点多,布局广,考核信贷人员较困难,存在着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信贷人员习惯性地向前人学习放贷方式,创新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淡漠。二是农信社对信贷人员没有系统的培训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
(三)信贷投向结构不合理。第一,贷款制度与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现状不相匹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呈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目前,多数农户一般性生产资金可通过自筹解决,而对发展新兴种养业、高效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投入资金需求迅速膨胀,造成农信社信贷资金供求失衡;部分中小企业以及经纪人大户由于找不到担保单位或者相关抵押手续,而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导致农产品收购高峰期企业资金缺口大。第二,对发展现代农业现实目标、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还不是很明确,缺乏对专项投资资金按期间的分类对待。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变化莫测必然使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不间断的、长期的动态性特征。混淆短期、中期、长期的投入将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若将农业专项资金在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简单生产的短期投入,与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的长期投入上无区别、无重点,生产进入盲目状态,农业技术也会止步不前。由于农业带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因此投入上将季节性投入换成年度投入,不仅延长了信贷期限,阻碍了农业正常有序的开展,而且也会失去农民对于农信社的信任。
三、农信社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要牢固树立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努力实现支农政策性目标和商业性目标的“双赢”。要清晰界定支农的政策性信贷和商业性信贷项目的范围,凡是界定为政策性信贷项目,在利率上要优惠,项目也要遵循“谁出项目、农信社出资金并审贷、谁应承诺利息补差”的原则[2]。农信社要明确其目标的重要方面是支持现代农业,瞄准其主要的市场和客户,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略,确保每年新增现代农业贷款的比例不低于70%,不断扩大贷款的覆盖面,拓宽信贷支农领域, 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助推新农村建设为己任,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努力推进“四化(农业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建设。科学化上,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持重在开发农产品的农业科技院所,使用销售创新农产品的企业;商品化上,创立推出一系列信贷支农品牌体系,促进农产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产业化上,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积极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创立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信贷支农产业链条。
(二)健全信贷人员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制度改革。对信贷人员的考核应有:职业道德考核。一个优秀的信贷人员必须具备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农信社应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清正、纪律严明的信贷人员队伍,为顺利开展贷款管理奠定基础。信贷知识考核,包括对金融专业知识、法律知识、操作技能、财务分析、市场调查、农业科技知识、营销知识等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应有:营销激励机制。对信贷业务推广好的人员,增加适当的奖励;对因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弱化其相关责任。创新激励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明确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主要进行现代农业产品开发和业务创新,建立起现代农业业务创新主体激励机制。把人才培养与流动与现代农业金融产品研制、品牌宣传与开发、信息交流与网络建设、市场预测与研究等内容的创新机制建立起来,为机构树立其富有特色的“农字金融品牌”形象。通过建立起农信社信贷人员之间的竞争机制,基层信用社和县联社之间的业绩比拼,提高农信社适应现代农业的水平和管理体制。
(三)制定短期和长期信贷投向战略。短期内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战术投资决策,信贷主要依靠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客户生产生活的差异化要求决策,满足农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即把资金用于购买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所需要的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地膜、牲畜、饲料、小型生产工具和支付劳动开支等。但是这种需求具有较大自发性、盲目性,对市场反应容易歪曲、滞后,因此农信社要注意结合农业生产,分析市场动态,做出正确的贷款取向。同时应努力引导农民着眼于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调整。支持长期农业投资,主要致力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要坚持以本地比较优势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积极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持创办农民夜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送科技下乡等活动。适度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在落实有效担保的前提下,对长期性固定资产和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和维修的配套资金需求给予积极支持[3]。
(四)开发适应现代农业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实现长期目标打下基础。短期内,重点选择扶持可以创收的农业项目和农产品加工、生产、销售企业。主要有:支持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有发展前景的涉农龙头企业、农副产品物流企业等,实现农村小区域范围经济活跃,带动当地农民就业,打造农产品精品,促进产业发展。长期目标应为全面实现现代农业。通过一步一步的实现不同时期的短期目标。实现农业信息化、规模化、产业化、科学化及生态化经营。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信社必须能够维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应避免与其他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过多的同质化,要创新适应现代农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孟加拉第二代格莱珉银行业务覆盖了退休计划、“乞丐”计划及高等教育贷款,较好的解决了贫困者的融资,成功的实现了金融产品的升级换代[4]。农信社应根据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提供切合“三农”实际需要的金融产品,确定合适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非义务教育学生个人助学贷款,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贷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年;综合类消费贷款,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大额耐用消费品、旅游渡假、家居装修、结婚、建房等消费的贷款,每户最高不超过5万元,贷款期限为1至3年;开展劳动力转移输出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帮助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就地创业以及外出打工等,贷款根据创业规模而定,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期限为5年。积极拓展生产、经营资金贷款业务,继续支持有发展前景乡镇企业、和私人中小企业小商业和专业大户贷款;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开办养老保险、生育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服务;积极稳妥地开办流动性土地使用权、承包权等抵押贷款业务;建立农信社+农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服务体系;积极开拓票据交易类、基金托管类、个人理财和咨询顾问类等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
四、为农信社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对金融创新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是人民银行应进一步转变监管理念。正确处理好加强金融监管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关系,积极支持和引导农信社进行业务创新,明确农信社新业务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条件,根据新业务风险大小确定审批的步骤,是进行审批制还是备案制。二是,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农信社的扶持力度,帮助其尽快占领国有商业银行难以进入的业务领域。三是,我国农信社应加快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信社产品和服务。可实行对第一个报批某项新业务的银行可以给予半年到一年的优先使用权,或者在一定时间段内不再批准相同的申请的方案[5],对创新金融产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保护等手段,加快对其的保护,确认其产权,以维护金融业正常的竞争秩序。
(二)推进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农信社+农业合作社+农户一体化服务体系。农信社为农业合作组织提供资金来源,而农业合作组织为非赢利机构,有销售合作组织、采购合作组织、产销一体化合作组织,能够对市场供求信息作出及时反馈,优先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从而降低农民生产投资成本,提高产品收益,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最终农信社资金、农业合作组织功能、农民得到“三赢” 的效果。
(三)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信贷监管。必须尊重农村信用社作为企业法人的经营自主权,维护其合法权益,通过加大追讨债务力度,以减少农信社不良贷款率。政府应建立对欠贷公职人员进行处罚的方案,打击逃废债务行为,帮助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农村信用村镇建设,帮助农信社做好客户授信工作,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客户和企业进行授信,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时贷款难的状况,构建支农服务的“绿色资金通道”,从而全力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银监局要加强对农信社信贷管理、加强对流动性和大额贷款的监测、管理,加大对贷款的专项稽核检查工作力度,从而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四)加大对农信社的投入,帮助农信社增资扩股。一是动员符合要求的优秀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积极入股农信社,是补充信贷资本金的有效途径。通过市场化的增资扩股,大量吸引新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借助他们的战略地位和成功的经营管理理念,改善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尽快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促进农信社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财政支持。为适应农村融资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可通过财政贴息制度(如对亏损农信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利息给予补贴)和必要的税收优惠,以减少利息上浮,从而降低农信社运行成本和经营风险,促进农信社更好地支持和扶持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建伟,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新型农民 [J] 学理论2008(8):33-34
[2]宋磊,创新农村金融体制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J]经济前沿 2007(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