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草行业市场结构优化与体制改革

2009-06-16张志龙

中国经贸导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壁垒烟草行业卷烟

张志龙

一、市场结构与产业政策理论

SCP范式是哈佛学派创立的研究产业组织的方法。在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有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照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产业政策展开的。在这里,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厂商在市场中的行为,而厂商行为又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因此,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产业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毫无疑问,进一步市场化是当前调整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然而,我们绝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要适度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从国际上看,虽然大企业、大集团的产生主要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但它们的成长壮大也都离不开政府主动、有效的参与。在我国,国有企业占绝对多数,政府在诸多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兼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起到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我们在强调市场化的同时,不能完全排斥政府的作用。

因此,从根本上讲,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是一个市场过程,但由于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盲目性或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弊端,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还不能顺畅而有效地形成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产业结构。为了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除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外,还需要国家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实行调节,以适当的产业政策促进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或产业结构,这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二、烟草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分析

有数据表明,从1995到2002年行业最大的四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15%左右,2003年之后,行业最大的四家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显著增长,2004年达到24%左右。从1995到2002年最大8家企业的份额在25%附近,2003年之后有显著增长,2004年到40%左右。从1995到2002年,最大的12家企业的份额不到35%,2003年之后接近45%。这说明,我国烟草业从2003年之后,经过行业体制改革,关弱小企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多家大型烟草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产生了10家超过百万箱的烟草集团,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与国外烟草企业相比,我国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尤其是还未形成颇具规模的烟草集团。我国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中,烟草行业仍对卷烟产量和烤烟收购量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从1994年开始实施“卷烟计划指标有偿转让制”。这一局部性的体制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卷烟企业和品牌结构的优化调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由于计划指标的刚性分配结果对优势企业和名优品牌持续成长所设置的制度性障碍。相反,由于采取了有偿调整的方式,指标成为了有价物,使得本来用不完指标的省市不愿放弃已有的指标,那些本来己无竞争力的企业由于获得补偿而得以继续维持生存,难以被淘汰。在这种状况下,计划指标也就成了“限制先进、保护落后”的有效手段,使得一些优势企业得不到发展,降低了了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我国的烟草财税体制,使得高额烟草税收与地力财政收益高度相关,极大地强化了地方政府创办卷烟企业的动机,全国烟草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客观上,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卷入卷烟生产的积极性较其他行业更为典型。

总之,现行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以及烟草财税体制,一方面加重了烟草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烟草企业为所在地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主要税收来源,关闭一些小厂,使当地利益受到影响,加上职工安置等诸多原因,许多地方不愿放弃本地的烟草生产。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大型烟草企业通过横向兼并扩张加速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进程。

(二)烟草行业产品差异化分析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烟草无论是烟叶还是卷烟,都是烤烟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不利于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在混合型卷烟方面,中国烟草表现出明显的供给不足的特征。而从世界卷烟市场发展轨迹来看,低焦油、混合型卷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万宝路”、“骆驼”、“云丝顿”等著名的混合型卷烟品牌不仅代表着世界烟草的发展方向,而且对长期吸食烤烟型的中国烟民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混合型卷烟的市场竞争中,国外烟草公司拥有绝对优势,而中国烟草企业在差距甚远的情况下仍显得步履蹒跚。

从品牌形象来看,在国产烟中,中华的个性非常强,它最能表明和提高身份,同时也非常适合送礼场合。国产烟除中华等极少数名优烟具有比较强的心理上的附加值外,大部分的国产烟没有体现。与外烟品牌个性比较看,外烟的品牌个性远比国产烟的品牌个性突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大部分国产品牌属于大众性香烟,没有明显的品牌个性。

(三)烟草行业的进入壁垒

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分类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影响某一行业进入壁垒高低可以划分为五类:产品差异化壁垒、技术壁垒、剩余供给能力壁垒、法律性壁垒、政策性壁垒。中国烟草行业是具有行政垄断许多表现形式的法定垄断行业,因此进入壁垒的因素主要是法律性壁垒和政策性壁垒,具体表现就是中国烟草专卖管理体制。此外,烟草加工业存在着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对新企业就有很高的规模经济壁垒。在中国年产30万箱的生产规模是烟草加工业最小最优的适度经济规模,因此若要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基本的价格竞争力,就必须克服这一壁垒,而烟草加工业对规模经济的这种要求,也直接导致了同样较高甚至更高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也就越大。卷烟制造是一个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过程,成套专用设备需用量大,一次性投入资本较高。总的来看,我国烟草行业的进入壁垒是较高的。

(四)烟草行业的退出壁垒

烟草税一直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实行产地征税,意味着随着烟草制品的省际流动,卷烟税由消费地区向生产地区转移。统一的税制和税率,确保了国家总税收收入不会因省际烟草制品的流动而减少,因此中央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从烟草产业动员和集中税收。但是烟草产品的流入与流出对不同地方财政收入有重要的意义,就烟草生产大省来说,烟草制品的调出,必然从消费目的地转移进大量收入,只要增加烟草制品的产量,就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对那些卷烟净流入省市来说,外省烟草制品流入,意味着本地区在财政收入方面的机会损失,由此自然会产生扶持本地区烟草产业的行为倾向,对省外烟草产品进行抵制就不可避免。这就造成了地方贸易壁垒,不仅使那些经济效益高,创税力强的优势企业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关闭任何一个卷烟生产厂家必然会触动当地政府的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力争使本辖区的卷烟工业不被成为关闭或兼并的对象,客观上提高了卷烟工业企业的退出壁垒,阻碍了中国烟草工业的企业结构调整。

三、产业政策改革方略

烟草行业经过2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效益逐年稳步增长,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布局、烟草业高额税利形成的地方利益驱动,使得中国烟草行业当前的产业结构布局很不合理,呈现行政垄断下的分散型市场结构,整个产业高度分散,但在各省(市)的范围之内,又是高度垄断的。业内没有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组织严密的利益共同体,而是以行政区域划分势力范围,各自为战。既违背了烟草行业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利于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要改变我国烟草行业目前生产分散、集中度低、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的市场结构,需要双管齐下,对我国的烟草专卖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烟草专卖管理体制方面,有以下变革方略:

一是实行彻底的政企分开,烟草行业的管理功能应与企业经营职能彻底分开,国家烟草专卖局与中国烟草总公司分开,各省级烟草公司只管销售,不再管理烟厂,这样更有助于企业和产品的优胜劣汰和实现市场结构优化。

二是进入资本市场,股份上市。这样有利于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优化烟草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有利于优势企业积累资金,进一步扩大规模效应,提高烟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利于培育市场体系,提高香烟制品的研发技术,扩大产品差异化。

三是取消计划指标管理。专卖不等于计划,在税收征管方式日渐完善的条件下,应在坚持专卖的条件下取消计划管理,烟草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烟草财税体制变革方面,总的来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面临国外烟草集团挑战,在刻不容缓的情势下,改变烟草制品的征税环节,改变在产地征税的做法,将流转税中额度较大的消费税逐渐改为在消费环节征收。第二步是在我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后,可将烟草的各项税合并为“烟草专卖税”,由中国烟草总公司统一向中央财政缴纳,地方既得财力、地方财政困难与平衡问题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来解决。另外,为保持“税收中性”,可确定科学的计税价格的核定方法和对消费税实行从量计征。

(作者单位: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壁垒烟草行业卷烟
卷烟零售客户自律互助组织影响卷烟零售价格稳定的机制与方式
赤壁净化卷烟市场集中销毁12600余条假烟
咱们最初是啥样
论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烟草行业财务精益管理,降本增效
烟草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应用研究
鱼与鱼缸
市场监管如何服务于卷烟营销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