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2009-06-15张斌
张 斌
摘要: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学生只有学会了数学知识,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达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衔接,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才是学习数学的真谛。
关键词:数学 知识 联系 生活 实际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要求上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顺利地走进数学课堂,让课堂知识巧妙地融入社会生活呢?笔者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浅议数学教师要怎样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引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导入数学知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识,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
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大圣”童装,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
即使让老师们头疼的“加减混合计算式题”,也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不难发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题型,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这些导入环节的设计,效果一定会很
好,打破了死沉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合理利用本地教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并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
比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是由长方体体积转化而来的,可利用动画先将圆柱体等分成许多小块,然后又将这些小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从而由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又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在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经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着眼所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从而使数学知识得以巩固。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我们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苹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利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苹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苹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数学知识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如“五一”节快到了,创设这样一个情境:王亮的父母准备给他1500元钱要他到上海旅游3天,但不得超过3天,回南京不能超过晚上10点。让学生帮王亮查找到南京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创新来自实践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培养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数学实现生活化的策略,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辨证的态度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一定能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