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
2009-06-15孙彬
孙 彬
近年来,我校各院系团总支根据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纷纷组建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受到高度重视,实现了健康蓬勃发展,在满足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推进素质教育、拓宽共青团工作领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也应看到,学生社团尤其是院系一级的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院系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原因
1发展不够平衡,结构不够合理,良莠不齐
院系学生社团发展水平不一,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而有些社团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成立之初大家蜂拥而至,经过一段时间或组织几个活动后便处于停滞状态,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影响了学院社团整体水平的发挥。一些学生社团热衷于娱乐性活动,对学术性、政治性的问题较为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
2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科学、规范和落实
目前大部分院系均制定了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制度,但有的制度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创新性,成为“走形式”,在实践中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和执行。部分院系学生社团由于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制度建设没有跟上,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
3活动不够稳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学生成立社团的动机有多种,有的社团喜欢追求“轰动”效果,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社团的长期发展上,忽视社团新老成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一些社团负责人只重视自己在任期间活动怎么样,而不关心与下任的工作交接。有的社团活动忽冷忽热,缺乏持久性,凝聚力不够,影响力不大。
4日常管理指导力度仍不够
根据我院对学生社团的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生社团建设上存在“缺乏指导教师”问题的占56.44%,认为学生社团建设上存在“管理多,扶持少”问题的占69.31%,认为学生社团建设上存在“日常管理薄弱”问题的占47.13%,“凝聚力不够”占43.68%,认为“活动流于形式”占41.03%。一些社团是在追求时尚、赶时髦中应运而生的,加上院系指导老师的缺位,造成对学生社团缺乏有效地引导,光凭部分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
5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
根据我院对学生社团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有81.61%的人认为学生社团建设上存在“经费不足”问题,62.07%的人认为“场地没有保障”。学校成立了大量的学生社团,再加上各院系成立的学生社团,社团数量已经超百,活动场地和经费相形见绌,使得很多活动难以开展。虽然不少学生社团正在尝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活动并取得明显成效,但经费不足仍是目前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活动场地方面,除一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这也是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的是认识上的原因,有的是体制上的原因,也有的是管理上的原因,作为高校院系级团组织要积极争取院系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院系学生社团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作为院系一级共青团组织,应认真承担起指导、服务、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职责,经常研究社团工作,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在院系党政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完善机制,抓好队伍,推动院系学生社团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把握方向——_提高对学生社团思想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社团一般是以共同的兴趣和需求为纽带而组成的,但由于学生阅历的不足,在认知、情感上有时容易出现偏差或造成目标定向的狭隘、片面。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党团组织建设进社团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目标的调控,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社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围绕学校育人这一工作中心,设定社团组织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要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青年,提高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陶冶青年学生,培育青年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青年学生,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激励青年学生,引导他们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社团的建设作为一项学院学生工作的重头戏来抓。在外部机制上,积极给政策、给人员、给经费、给设施;在内部机制上,寻找依托点、凝聚点和结合点,研究新形势下二级院系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使学生社团最有效地发挥其功能。
2拓展空间——鼓励学生社团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基层
要引导社团活动主动与社会对接。根据不同社团的特点,利用社团的优势和条件为社会服务。例如将学生社团活动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到社区、到基层调查学习,到企业、农村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调动起广大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并在多方面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集中活动,掀起社团文化的高潮,展示社团文化的风采,促进社团活动品质的提升和精品活动的涌现,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走向社会。
3探索创新——培育学生社团特色
创新是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学生社团就失去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从目前学生社团发展来看,要鼓励各种形式的活动创新,学生社团应该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在提高活动质量和增加学术科技含量上下功夫,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院系团组织应扩大参与,丰富内容,鼓励创新,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和活动的水平。引导广大学生社团主动顺应时代要求,针对学生特点,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能力,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和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应鼓励创新,注意培育特色,提升学生社团的层次,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精品社团。特色出人才,特色出效益。要通过创新,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4重视骨干——实现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要培训骨干,抓好队伍,以人为本,重在激励,重视社团可持续发展。综观社团的成功因素有多种,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社团骨干对学生社团的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整体状况来看,学生社团干部的能力还需提高,威信还需加强。要注重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对他们不能求全责备,应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克服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把社团骨干当作学生积极分子中的一员,组织他们参加团校、党校的学习,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培养其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指导和鼓励他们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要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沟通意识和服务意识。总之,要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社团骨干的素质,增强社团的凝聚力。
5加强指导一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学生社团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社团在组建的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很高,但缺乏相应的经验和组织能力,特别是在新建成的校区,学生社团工作缺乏传承和引导。要保证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提高学生社团活动的层次,打造精品社团。除了团组织和学生社团联合会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积极性。要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社团指导教师队伍,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当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还可邀请校外知名人士加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来。通过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社团活动的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高校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培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更直接地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高校学生社团也必将以更加清晰的发展轮廓和更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高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