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实践教学的“12345”管理模式
2009-06-15潘立新孙国祥方美娟
潘立新 孙国祥 方美娟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以高职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形成高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目标,研究了学生专业认知、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行之有效的“12345”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其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体系完整、机制科学灵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一、高职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一年
实践教学主要指实验、实习和实训,它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之一。因此,在三年高职教学中,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时间是必须的。为此,我院高职教学设计为“2+1”教学模式,这是我院高职专业的主要教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三年的教学,其中二年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年在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训中心、校外企业中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近一年里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并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在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二、夯实校内外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双引擎动力
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突出高职教育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以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理念,紧紧依托行业,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和各教学要素,形成了“两结合”的资源整合模式,即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双引擎。
1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学院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以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院发展规划为目标,以专业发展实际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校内校外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学院基本拥有各专业校内实验室。在校内外拥有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三十余个,形成了与行业一线单位合作的有效机制。
2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教师、学生、行业专家三结合是“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在校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校内实训。在校外实训基地,教师与行业一线的专家共同指导学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师、学生、行业专家相结合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已逐步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专家队伍,聘请了十余名机电制造、生物技术、物流管理、旅游服务等行业的专家教授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学院的教育教学。
三、打造“专业、实践、就业”三平台
高职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理论基础的实用性,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能力目标模式的实现,突出专业理论课的综合化,突出专业实践课的应用性,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以岗位群需要为依据,以行业和产业为依托,以技能和岗位能力为目标,努力打造“专业、实践、就业”三大平台。
1专业平台。专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形成专业素养的基础平台。学院依据行业发展的要求,坚持“立足高职、导向就业”的办学定位,坚持理论适度超前、能力与行业同步的课程设置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构建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行业需求的、较为完整的、实训突出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专业平台的建设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制度建设,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改革,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等。
2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为学生提供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平台。学院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重要补充,构建了全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强调实训项目的应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积极推行高职双证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资格技能考核,以提高实训过程的知识含量。不断加大院实训中心等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使其保持与行业实际水平基本同步。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学院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最大限度地寻求与先进企业、行业部门的合作,并积极发挥其引导作用,在保证学生实践的基础上,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确保了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发展。
3就业平台。就业平台是为学生提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的平台。学院以“全程化、专业化、信息化”为目标,以实现“三基”(指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早”(指努力促使毕业生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专业实践、早进入岗位工作)、“三适应”(指努力使毕业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工作要求)为要求,构建和完善了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就业平台包括职业生涯教育、职业规划设计、毕业设计、职业资格培训考证、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市场建设等方面。通过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从而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适应期,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
四、逐层推进,完善实践教学各环节
学院从行业人才培养规律人手,以“两结合”为原则,以“三平台”为依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逐步确定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专业实践一毕业实习”四个环节组成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专业认知。专业认知旨在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如学院通过组织新生去参观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五星级酒店、先进制造企业等,感受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与行业专家、事业有成的校友座谈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了解从事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及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使学生明确将要从事的工作需要具备的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及内容,以初步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2课程实训。学院在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传授的同时,注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将实训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学生边学习边进行专业课程实训。实训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
3专业实践。学生在学院3年的学习中,分层次、分岗位集中一段时间到行业一线参加行业真实环境的专业实践,使学生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盼认知。这一阶段的实训,既可以使学生检验过去的学习情况,又可以使其对照实际发现差距,有针对性地完成以后地学习任务。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环节。学院安排学生在行业一线进行毕业实习,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学院对学生毕业实习有明确的要求,学生要在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要求下直接顶岗实习,实习结束时,实习单位要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还须根据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工作。通过毕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五、强化“五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五保障”是实践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包括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制度保障和评估保障。
1实践教学质量的思想保障体系。学院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明确各方职责,使学院领导、实践教学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及学生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学院人才培养的生命线。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思想稳定,学院分别安排了思想指导老师和专业指导老师。
2实践教学质量的组织保障体系。学院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部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强化三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长的统筹、决策功能;二是教务科及系部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指导教师的组织实施功能。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了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3实践教学质量的条件保障体系。首先,学院的实训设备应成体系购置,根据专业模块教学要求,设置各级各类实训设施。其次,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应成体系建设,“课程实训-专业实训-校外实训”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实训条件,确保每一次实践教学有实训环境、有实训设施、有实训目标。
4实践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体系。学院建立健全了《学生教学实习管理规定》、《学生毕业实习管理规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实训基地建设规定》、《“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保障体系。根据行业特点,学院采用主管院长督查、教务科抽查、系部检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等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评估。学院制定了实践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并与学生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评定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几年来,我院“12345”高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在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师资队伍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教师的危机意识日益加强。二是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12345"高职实践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好的综合职业素质,实践操作技能强,工作作风踏实,受到了用人单位和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