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心灵的守望者
2009-06-15王芳朱云峰
王 芳 朱云峰
一、对“心灵守望者”的理解
大学四年,从新生入学到老生毕业,始终与学生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就是辅导员。在学生看来,任课教师就像是流动的水,体现一个字“变”;辅导员就是池塘里的水,体现一个字“定”。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则学生整体稳定。从“变”与“定”的关系看,辅导员是学生心灵的“看护者”。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需要有安静的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体现一个字“静”;古时的读书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重智轻体,从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疾病缠身。现在中国高校很多骨干教师在五十岁左右英年早逝,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身体是学习的本钱,现代大学生要改变读书人赢弱的形象,就要从锻炼身体开始。大学生要积极锻炼身体,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体现一个字“动”。在引导大学生恰当处理“动”与“静”关系的时候,辅导员扮演了学生心灵的“引领者”。
仅仅“浮”光掠影般把课本浏览一遍,能学有所成吗?俗语日: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学生只有“沉”下心来,真正吃透书本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浮”与“沉”的平衡点就是平常心。在协调学生心态的过程中,辅导员充当了学生心灵的“救护者”。
花花世界的诱惑太多,名利、富贵、美色、金钱、地位等不一而足,留守象牙塔需要平常心,切忌功利,这就要正确处理利益的“得”与“失”、职位的“浮”与“沉”的矛盾。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进取,辅导员自身的表率作用就是一面旗帜,可以激励和推动学生奋发向上,用人格魅力感染、感化学生。如此看来,高校辅导员也要做自己心灵的“守望者”。
二、“守望者”的具体职责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有的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娇生惯养,“捧在手心怕化,含在口中怕融”;有的出生在单亲或贫困家庭,早早地体会到生活的残酷一面和人情冷暖炎凉却无处对人倾诉。目前的应试教育交给他们的任务很单纯:学习、学习、再学习!然而,进入大学后,社会接触面广了,视野开阔了,脑子也活了,有些学生狭隘、偏私的个性暴露无遗,有些学生自卑、孤僻的个性造成他们缺乏与别人沟通的能力。马加爵事件正好说明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对于独立面对突如其来的社会变化,部分大学生开始显得无所适从,迷茫、彷徨、手足无措甚至走极端。要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误区,辅导员的作用十分重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引导大学新生度过适应期
进入新环境,任何人都会有一段适应期,适应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报到后,有的新生两三天就熟悉了环境,而有的两、三个月还不能适应。不适感体现在饭菜不合口味、人际关系不融洽、生活环境陌生、收不住野马般乱窜的心思等等,没有目标,又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生往往显得孤独、空虚、失落,甚至产生退学的想法。面对新生的这些具体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向新生介绍学校概况、本专业发展前景、与学长学姐们交流学习心得、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来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
2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确立人生目标
高中老师用精确到秒的“严防死守”给学生“保驾护航”,保证自己的学生顺利考上大学。但“物极必反”,高考后学生往往身心放松如脱缰野马,以致新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转换角色,迅速投入到大学的紧张学习中去。
大学和中学的学习风格有个显著的区别:中学是被动学习,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扮演了保姆、鞭子的角色,瞎子牵驴子—松不得一下手;而大学是主动学习,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则扮演的是探照灯、引路人的角色。如何让学生从“要我学”过渡到“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潜增效?第一是兴趣,第二是人生目标。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罗盘里的磁针唤起了幼年爱因斯坦的好奇心,科学的幼苗萌芽了,后来爱因斯坦成为创立相对论的科学巨匠;达尔文从小对大自然感兴趣,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身份搭乘英国“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写出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小时候的爱迪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做实验的愿望,亲自去孵小鸡,成就了他“发明大王”的美名。众多事例表明,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时,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
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就需要引导他们确定奋斗方向。只有确立了人生目标,学生才能沉下心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并坚定不移地向既定目标前进。要想学有所成,不能一曝十寒,三心二意是学习的大敌。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辅导员就是“指路人”。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大学本身条件帮助他们分析优劣,确定人生目标,这就需要辅导员了解相关专业和心理学知识。当然,也有部分辅导员样样都懂一点,样样都不精深,成了“万金油”。
3解开大学生的心结
确立目标后,接下来就是实现的问题。实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有些坎坎坷坷,就是人们常说的“心中的疙瘩”,或者叫“心结”。病万变药亦万变,对不同的对象要对症下药。辅导员要多向家境贫寒的贫困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政策;向身陷情网不能自拔的“情困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正确处理感情和生活的关系;规劝上网成瘾的“网困生”转移注意力,尽量往学习上引导,多与他交朋友。“人生不如意时常八九。”心中的疙瘩不解开,心气就会郁结,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就会产生心理疾病,或者会走上极端。年轻人和长辈、父母一般有代沟,但辅导员与学生年龄相仿,沟通起来很方便。心结解开,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辅导员也就成了兼职“心理医生”。
4因势利导,率先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要善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学习,以“正反馈”的形式促进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仅“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个奇男子”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伟人和“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等名人,身边的老师、学生都可以作为榜样。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辅导员做到“学高为师”有些勉为其难,但是“身正为范”还是可以的。辅导员在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同时率先垂范,不忘充实自己,争取考取硕士、博士,实际行动就是最好的教育内容。辅导员要一边言传身教,一边因势利导,将榜样的力量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品质中去。
5协调学生的人际关系
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受贫富差别、城乡差异、成长环境等多元素的影响,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生活习惯、个性和行为方式。在与同学的朝夕相处中,磕磕绊绊总是免不了
的,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在与别人沟通时尤其容易发生问题。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只在乎自己的感觉,对忤逆者恶语相向,甚至有暴力倾向。这种各自为政、互不相让的关系导致同学之间相互不信任,有效的沟通迫在眉睫。架设与同学的沟通渠道就是摆在辅导员的面前的任务,辅导员就要做一座“桥梁”。常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辅导员要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平常心,不计名利,用宽容的态度去做到公正、公平地对待学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辅导员只有以旁观者的心态看待学生之间的矛盾,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及时进行化解和调停。
有学者提出,辅导员处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结点位置”。Ⅱ在工作中,辅导员除了经常与学生在一起外,还得配合其他各部门开展工作。辅导员应该发挥自己职业上“结点”的长处,妥善处理学生、教师、领导的关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需求。
三、作为“守望者应具备的能力
辅导员权力很小,责任很大;定位模糊,处境尴尬。工作对象繁多,工作日程爆满;有时感觉缺少“充电”和提升机会,不免失落失望;有时觉得付出得不到回报,产生心理负担等等,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如何防患于未然,在有限的权力和无限的责任之中找到平衡点,作为心灵守望者的辅导员大有文章可做!
1学会倾听
倾听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自以为是”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辅导员不学会倾听就没办法知道他的所思所想。辅导员先按照对方的思路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大学生才能接纳你;然后再要他听听你的想法,双方平等交流,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跟大学生交朋友
大学生阶段只有前途没有“钱途”——既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又碍于自身能力有限,尚未走上社会获得一定的地位。因此个性十足的大学生最反感装腔作势、以势压人的官腔。他们只与“尊重、平等、信任”的辅导员交心。对此要求辅导员要有平常心,切忌居高临下,滥用权力;或者趋炎附势,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辅导员才能容易跟同龄的大学生成为知心朋友,而非一味接受学生吃请的酒肉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知心朋友就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真心换真心,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态。
3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要求: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按照这一规定,一个辅导员至少要同时做上百个学生的思想工作,以及辅导他们的学习,伴随他们度过大学生活。这使不少辅导员仅要完成事务型工作就已经筋疲力尽,对再辅导学生的学习显得力不从心。要想提高工作效率,给自己减负,辅导员就必须抓大放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选择有领导能力的学生作为班干部协调和分流工作,达到最省原则。